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语境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梅兰 发表于:2011-10-29 09:24  点击:
【关健词】网络;流行语;传播语境。
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口语化、幽默、讽刺搞怪等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申的“媒体和民主”的关系的讨论、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公共性的结构性转变、媒体商业化和民主的合力作用以及传播对象个体身份的缺

【作者简介】张梅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新闻理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谈话中时常夹杂着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而传统媒体对某年度十大网络语言的评选更是让我们目睹了网络语言的巨大影响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传统媒体的让位与炒作催生了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的传播现象。它产生、盛行于网络,触及现实,流传民间,影响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分野,当今社会全民狂欢的一个文化表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不单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产物,更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要深入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历史语境,首先要了解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这可从各大网站每年评选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窥见一斑(见表)。
  首先,从语法上看,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随意、不规范等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说,某一种语言要广为流传,首先外在的形态上必须口语化、简洁易懂。网络流行语不受传统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束缚,朗朗上口,不拘一格,显然具备了这一特征。据笔者统计,2005年至2010年六十个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字数在五个以下的流行语有三十四个,比例达到了57%,其中又有八成以上的流行语是两个字,如PK、博客、断背、给力等。这种简洁流畅的特性使网络流行语抹上了浓重的平民化色彩。
  其次,从语言风格上看,网络流行语具有搞怪、讽刺、幽默等特质。网络流行语多是以一种揶揄的口吻描述某种社会不良现象,其中暗含的讽刺与幽默成分十分明显。如2006年的流行语“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以一种自嘲式的反讽表现了普通民众面对生活压力的焦灼与无奈。又如2009年网民疯传的那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以“一碗面”揭示出当代人在精神上的空虚、无助。这种网民的自嘲与讽刺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消费社会下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
  第三,从流行内容上看,网络流行语大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关联。网络流行语貌似网民闲来无事的一种自娱自乐,但只要仔细深究,不难发现,每一个广为流传的流行语背后必定暗含了某一种社会不良现象或社会问题,流行语正是民众对这些问题不满情绪的宣泄。它几乎网罗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的热点问题。如2009年的流行语“躲猫猫”,就是民众对司法部门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的反映;又如“这事不能说太细”则讽刺了某些官员的腐败。
  第四,从传播方式上看,网络流行语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体性传播,其表现有三:其一,从人际传播上看,网络流行语多是由年轻人向中老年群体的一种传递性传播;其二,从传播载体上看,网络流行语是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的一种占领性传播;其三,从文化层面上看,网络流行语折射的是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一种消解式传播。网络流行语来自普通大众,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影响深远。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正进入主流媒体的话语圈,这是主流媒体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重视的事实。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语境
  
  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得知,网络流行语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其背后隐含了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公众话语权以及传媒消费主义等深刻原因。
  1.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发的“媒体和民主”关系问题的产物。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具有口语化、随意性等传播特点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并广为流传实际上是国内思想界的各种论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媒体和民主关系问题的产物。不论是“很黄很暴力”的不拘语法规范束缚的洒脱,还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非主流宣泄,网络流行语都或轻或重染上了自由民主的色彩。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被市场化、边缘化,学院派学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了分化,国内形成了五种思潮:发展主义、自由主义、新左派、左翼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各种思潮之间的论争十分激烈,其中,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值得关注。“自由主义的宏大叙事认为,大众启蒙和抵抗政治威权是首要的任务,市场是自由和解放的源泉,自由民主是最好的制度选择。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论争或明或暗影响着有关媒体的市场化、全球化与民主化的认识”[1],因而也就牵出了媒体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自由主义是一种普遍主义的、怀疑集体目标的模式,它漠视保存文化差异这样的集体目标。自由主义把自己的作用局限于保证公民能够公正地相互交往,以及国家平等地对待所有公民。它不断重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政治与宗教的区分,目的之一就是将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差异和分歧安置在一个与政治无关的领域里”[2]。如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僵化的程序性自由主义在未来的世界上可能很快就行不通了”[3]。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的差异性日益明显,不同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诉求。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交流平台,众多观点和思想在其中交流碰撞,不同文化层次、经济地位的人群在网络中纷纷表达自己的诉求,边缘群体也开始了自己的话语表达。互联网包容差异化,承认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它才拥有众多受众;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多样化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就使得网络变成了一个人们变相寻求自由和民主的平台。网络流行语正是人们这种寻求的一个手段。人们通过脍炙人口的网络流行语表达心声或追求,宣泄不满,抨击社会不公,针砭时弊。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络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是普通大众对现实传播语境不满的一个折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化纠葛,倒不如说是一场意识形态上的较量。
  2.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网络流行语具有口语化、平民化特征,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语。如“水能载舟,亦能煮粥”“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打酱油”“不差钱”等,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从话语的角度上说它就是一种“话语的体裁”。巴赫金认为,话语体裁是构成人物活动以及语言运用领域的典型的表达形式。话语体裁和生活的丰富性、交流的多样性相适应。在现今社会,大多数话语体裁都是以一种平民的方式进行。网络流行语正是以平民方式进行对话的体裁。而话语本身又与人们的生活、文化、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相关,是一种权力关系,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权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渗透到媒介中,“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传媒可能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忽略平民百姓或一些边缘群体的话语表达和社会传播需求。这样一来,媒体的政治控制就可能与媒体的市场逻辑形成结构上的合力,同时压制这些社会群体的话语权力”[4]。而自从有了网络之后,这样的压制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语体裁在互联网上发表见解和主张,网络流行语正是千千万万草根网民发出自己话语、伸张自我权利的一个途径。从话语的层面上,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在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国家和市场的相互构建情况以及最终形成的传播体系在什么情形下,如何赋予或者限制不同社会力量的传播权力,并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文化发展模式产生何种影响,才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从而达到沟通与交流上的和谐?”[5]这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给我国的新闻传播提出的新问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