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韵 发表于:2012-05-16 15:07  点击:
【关健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
3.2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

  3.2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群体极化效应容易使身处这个群体的受众通过以往在生活中亲身接触和长期在网络上形成的印象,给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事因为“有前科”而被打上负面的标签,如当官的没有几个不贪,城管都是粗暴且野蛮,富二代头脑简单不学无术等等,对社会事件的判断难以保持客观和理智的态度,言论容易一边倒,从而造成舆论的几何级增长和事态扩大化。面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频发的人为事故,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公等公共问题,受众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不满、渴望改变,期望社会公平,但群体极化使其难以冷静分析事件的本质,往往不经思考而言辞偏激、态度激进。 3.3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5]群体极化效应使网民的情感被大大激发,言语情绪表现出一味的指责谩骂,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往往被抛在脑后。08年辽宁女张雅事件、09年艾滋女事件、11年药家鑫案等等都是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由于网民的群起而攻之对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家人都造成了更大的伤害。由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是直接对别人进行诬陷和诽谤,而有的则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大量的网民往往不是出于恶意,但整体舆论的氛围对其个人的言行和思考方式进行了引导。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中,接触到的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势必会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接触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4 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4.1主流媒体的公正报道
  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很多社会负面事件的信息不能完全公开、事件处理不完全透明使受众对社会、对主流媒体丧失信任。同时,主流媒体过分强调其喉舌作用,一味教化,注重报道正面事件主流思想而忽视多元表达,通过话语权的控制使自己脱离受众的情感和角度。因此受众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转而投向自己能够发声的新媒体,自命草根,毫无顾忌的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表达意见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主流媒体应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受众的感情,报道受众所关心的事件,公布真相,积极问责,承担主流媒体的责任。
  4.2加强议程设置,注重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虽然每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任意发布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进行议程设置,如对设置专题报道的版块等,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同时,应加强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社会事件报道的专题中,多采访相关专家的意见,以及当事人、有关知情者的意见,这类意见往往可以吸引受众注意,使受众信服,从而可以理智的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判断。往往在权威的第三方“说话”之后,开始有部分受众回归理性,对事件进行再分析再判断。网络媒体需要做的正是尽快将权威第三方的意见带给受众。
  4.3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及时公开,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受众的群体极化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信任造成的。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心理暗示,同样需要靠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工作,形成完整的舆论监督渠道、信息公开机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来解决。政府应该合理对待网民有价值的意见,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和网民的心理表达,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通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受众相信并且是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的,相信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的意见只要合理就会被听取采纳,而不需要采取过激的言语和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4.4重视把关人的作用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本身就是承载信息资源和舆论的平台,对受众的舆论行为有权也有义务进行合理引导而不是因自身利益的趋势任其发展。网络管理员应具有辨别能力,对不经过思考只是盲目质疑、言辞过于激烈、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坚决制止,对于不符合事实或者恶意歪曲事实的言论及时删除,对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内容应及时采取手段进行验证。但也应注意,不应打着把关人的旗号任意删除受众的舆论意见阻止其发生,否则将会引起受众更强烈的反弹情绪。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
  [4]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陈雅玲.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2009(1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