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韵 发表于:2012-05-16 15:07  点击:
【关健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
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

 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
  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
  2.1网络环境的影响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凯斯·桑坦斯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网络舆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在传播和反应上的快速性使言论和观点可以形成大范围的讨论,形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变性,承受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大,行为模式呈现矛盾性、浮躁性,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负面的社会情绪,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无从排解,因而很多人将网络看作情绪发泄的出口,在网上表现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己。加上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的纲纪松弛、道德失范的现象,民意诉求和表达的渠道不完全畅通,使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处于无助无力的状态,在现实中也无处表达,只能转向网络去寻找表达声音的渠道和自己的同类。这导致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身处于网络环境使个体社会责任感消失,同时基本没有人因为过激的偏颇甚至歪曲了事实的言论而被追究的现实使发表言论时更无顾虑可以随心所欲。另外,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3]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受众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对其自由的发表评论。这也造成了信息量的激增、内容的鱼龙混杂,导致受众易被奇特的观点所吸引,本身也希望用标新立异的激烈的观点来博得关注。网络媒体普遍看重点击率和浏览量,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的需要,通常会把一些负面的具有轰动效应和话题性的新闻放在头条的位置,从而吸引受众,导致群体极化更容易形成。负面新闻、负面事件和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的动力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
  2.2受众信息选择心理机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搜索、过滤、筛选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而根据传播学中受众信息选择心理,受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固有印象意见相一致的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正确的信息。即使是与自己意见有差异的信息,也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与多元性恰好迎合了多数网民的需求,这就使得网民可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正确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受众偏向于进入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网站从而找到归属感,而处于同一个群体间的个人相互间存在传染性,比如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出于与同学交流、不被孤立的心理使自己也会选择上这些网站,在这些舆论平台进行交流,接触到的也是这些平台的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受众能看得出自身之外的其它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意见。
  2.3从众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效应
  从众心理指不知不觉受到一个真实或臆想的群体的压力,态度或行为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变化。[4]这在网络传播中尤其常见。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个人几乎不需要为言论实际承担责任,一些网站作为消息来源出于增加点击率提供话题的角度报道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事件,微博、论坛等平台使所有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使得网络成为谣言、炒作、诽谤的温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也呈现噪音大、燃点低、可信度差的特点。受众在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往往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并且言辞更加激烈的附和,使得这种舆论在短时间内急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从而影响更多人的判断。而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此时那些持相反意见观点的群体发现无人或者很少有人与自己观点一致,出于保护自己不被孤立的态度往往会选择沉默,即使有些反对的声音也会被强大的舆论声势所淹没或者引起群而攻之的反对、打击甚至谩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负面舆论的一边倒,甚至出现“雪崩效应”。虽然通过互联网使受众能够接受海量的信息,开阔了视野,但同样抑制了主动思考辨别真相的能力,信息的丰富同时也意味着爆炸与污染,当面对一则慷慨激昂的评论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质疑、求证而是转发、附和。面对被设置好的议题,面对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受众往往很难抵抗。
  3 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影响
  3.1形成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不可否认,从正面的情况来说,大量事实表明,铺天盖地的意见未尝不是件好事。网络上的群体极化使普通受众的言论具有强大的力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足够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受众意见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以实现,比如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方面,揭露某些事实,协助打击犯罪,促进事件的解决,推动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进步。孙志刚案、邓玉娇案等等案件都是因为网民的大量关注才得以让事件的真相曝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持不同意见群体都愿意并敢于发声,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进行讨论时,就会形成多元化的意见,会令多数人收益,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