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拉法第二个例子的简要评析 斯拉法的第二个例子是,将上一个例子中的小麦的生产从400单位增加到575单位,而使所有其他数量不变。这就有了175单位小麦的社会剩余,其结果为: 280单位小麦+12单位铁575单位小麦
二、斯拉法第二个例子的简要评析
斯拉法的第二个例子是,将上一个例子中的小麦的生产从400单位增加到575单位,而使所有其他数量不变。这就有了175单位小麦的社会剩余,其结果为:
280单位小麦+12单位铁→575单位小麦
120单位小麦+8单位铁→20单位铁
于是,使上述左边的预付能够更新,并且使利润能够比例于两个生产部门的预付而分配于两个生产部门,两种商品的交换率为15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这样,这种对应的利润率在每一生产部门是25%。以铁业为例,在所生产的20单位铁中,8单位用于铁的消耗的更新,12单位铁按照每单位铁15单位小麦的价格出售,因此得到180单位小麦。在这180单位小麦中,120单位小麦用于小麦的消耗的更新,60单位是利润,小麦和铁在铁业中用作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总价值是240单位小麦,所以利润率是25%。[1](P7)
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而一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将下降,而铁的劳动生产率不变,因而一单位铁的价值量不变。但是,在斯拉法的计算结果中,我们只看到小麦的相对价值量下降,而无法把握小麦与铁的绝对价值量的变化。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价值量的变化,恰恰说明斯拉法企图用商品组合来构建不变的价值尺度的做法是荒唐的。只有劳动生产率变化较小的商品才适合做价值尺度,而这种商品就是金。这也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小麦作为利润的载体,而不是用铁?假如,铁业只按15单位小麦对1单位铁的比例拿8单位铁交换120单位小麦,而保留4单位铁作为其利润的载体。那么,上述预付将不再能够更新,这也就是说,斯拉法漠视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如果铁业必须拿12单位铁去换180单位小麦,那么就引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此前铁业中作为投入的120单位小麦是怎么换来的?显然这只能是在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前用1单位铁换10单位小麦换来的。假如前一例作为商品交换是成立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如果后来是1单位铁换15单位小麦,并用小麦来计价的话,那么,铁业是投入了200单位小麦(其中投入的8单位铁只能按80单位小麦来计价)的价格量而获得了相当于300单位小麦的价格量的产出,其利润率是50%,而不是25%。而如果用铁来计价,那么,铁业是投入了20单位铁(其中120单位小麦当时值8单位铁),而获得了20单位铁,其利润率为0。这种差别的产生就在于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相反地,从农业来看,用小麦计价时,是用400(=280+12×10)单位小麦的价格量的投入,获得了575单位小麦的产出,其利润率是43.75%;而用铁计价,则是用40单位(=280/10+12)铁的价格量的投入,获得了38.33(=575/15)单位的产出量,其利润率为-4.2%,是负值。
这表明,斯拉法的算法完全是错误的算法,而用1单位铁换15单位小麦的比例也是错误的。
斯蒂德曼认为,“有人已经指出,均衡解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发展非均衡条件下的利润和价格理论。这种说法无疑是对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可以由此来贬低均衡解的意义。不管怎样,马克思的解是错误的,这些解是正确的。进而,没有任何理由期望马克思的解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理论,一种经不起简单检验的分析是不可能经得住更为严格的检验的。”[2](P33-34)而我们看到,他所认可的斯拉法的那些解恰恰是错误的。与他所说的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动态的理论就不是反映历史的理论,从而恰恰是错误的理论。
在上述斯拉法的两个例子中,还有一个谜,就是生产资料从何而来?例如,从120单位小麦+8单位铁→20单位铁的式子中,我们看到生产20单位铁需要投入8单位铁,但在生产这20单位铁以前,投入的8单位铁从何而来?如果说来自于上一期生产的20单位铁,那么用于上一期生产投入的8单位铁又从何而来?显然,存在一个时期,当时生产一单位铁是不用投入铁的。正如,马克思曾经提到过的,在机器工业生产机器之前,存在一个用手工业来生产机器的时期。[19](P439-443)而拿手工业生产的机器来制造新的机器时,是按前一期手工业生产机器的价格来购买机器呢,还是按本期用机器生产出的新机器的价格来购买用于生产新机器的机器呢?现实的世界只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历史无从穿越。
有鉴于此,我们重新用劳动价值论来计算一下上述数值举例中的价值量和生产价格量。为了与斯拉法的起点尽量吻合,我们假设生产过程的数量关系首先如下: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400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1单位劳动对应1单位价值量,1单位铁的初始价值量是1,1单位小麦的初始价值量是0.1。而这个生产过程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生产出铁和小麦的那个过程,只是历史长河中某一段的生产过程,它已经是在利用以往的生产成果了,从而其投入产品即铁和小麦(种子)已经预含一定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本身不会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发生改变,而只是把自身的死劳动量转移到新的产出上去。
这样在上述生产过程结束后,400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1+12+20=40,于是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还是0.1;而20单位铁的价值量=12+8=20,即每单位铁的价值量还是1,此时1单位铁交换10单位小麦。
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过程变为: 80单位小麦(种子)+12单位铁+20单位劳动→575单位小麦
12单位劳动+8单位铁→20单位铁
于是,在上述生产过程第一次出现时,575单位小麦的价值量=80×0.1+12+20=40,于是每单位小麦的价值量变成40/575=0.070;而1单位铁的价值量还是1,因此,1单位铁按价值量交换14.3单位小麦,而不是15单位小麦。斯拉法算错了。
现在算利润和利润率。如果购买1单位劳动,资本家必须付出10单位小麦的话,那么,在第一例的场合,无论资本家是否预付工资,其利润都等于零。而在第二例的场合,如果预付工资,就像斯拉法的上述计算所隐性规定的一样②,那么此时,资本家的利润率和利润都是零,因为投入与产出的价值量相等,但如果农业资本家是在劳动过程结束后才付10单位小麦一个劳动力的工资的话,则会有利润,因为小麦的价值量下降了。但是,工资是先付还是后付,在理论上是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不断再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是只生产一次就到了世界末日的某种生产方式。即便是资本家预付工资,那么只要第二例场合中的生产过程再重复一遍时,结果就不一样了,资本家的利润和利润率也就都大于零了,而这也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体现。(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