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提出了多种购书方案:①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②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509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③多买的2本书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
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提出了多种购书方案:①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②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50×9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③多买的2本书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50×90%-5×2×90%=216(元);④多买的2本再按原价推销出去,全班共付:5×50×9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这样开放的复习题,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追求,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习题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方向
⒈创设比较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性复习题的最大优点是能让学生在解答比较题组的过程中找出知识或方法的异同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比较题时,要求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入手,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易混淆易错的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纠正、鉴别、分化、沟通、辨析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题组图略)
题组中的第一幅图采用“相加”的思路解答,第二幅图采用“相减”的思路解答。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题组练习,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求法印象就深刻了。可见,设计对比强烈的复习题组,是学生深刻掌握解题规律的重要手段。
⒉创设综合题
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部分老师在复习时习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孤立、分散地训练,那是缺乏对数学知识全面把握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训练某一知识点的复习题时要兼顾相关的知识点,力求达到“一例领一串、一例带一片”的目的。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将平日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且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发挥复习的综合效能。
例如,在教完《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如下这道题目;
六(2)班今年有学生40人,________________去年有学生多少人?(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①40×■ ②40÷■ ③40×(1+■) ④40÷(1-■) ⑤40×(1-■) ⑥40÷(1+■ )
通过对这一道复习题的思考、交流与讨论,学生应能深刻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本质特征,而且对六类基本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也有了较深的领悟。可见,概括性强的综合性复习题的确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训练效果。
⒊创设习题链
所谓习题链,就是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的习题串,题与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习题组合。习题链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体验到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掌握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时根据需要适当地设计一些习题链,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认识。
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一组习题链:
一个无盖的圆柱体玻璃瓶,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①求出这玻璃瓶的表面积?
②这个玻璃瓶里装有一些水,如果在这个玻璃瓶里投入一个金属圆锥体并完全浸没,结果水面升高1厘米,求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③如果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求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④如果把这个金属圆锥体锻造成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体,则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⑤如果把这样两个长方体包装在一起,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借助一定的情境与描述,把相关的立体图形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练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而且对各种立体图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习题资源,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己创设数学复习题,使数学复习题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时充满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岭下张小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