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舆情研究的新取向(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银锋 发表于:2012-07-31 16:30  点击:
【关健词】研究,新取向,舆情,下,媒体,背景,新,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张再生教授探讨了网络舆情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与对策问题。他认为,民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不仅可以降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还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舆情在公共决策中的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张再生教授探讨了网络舆情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与对策问题。他认为,民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不仅可以降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还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舆情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有促进作用,能加快政策的实施和调整;网络舆情充分尊重网民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可以发挥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网络舆情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决策、监督、执行等,促进了社会整合和群体的认同,还可为国家和公共决策奠定合法性基础,促使人们在参与政治讨论过程中认可公共决策程序的价值。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参与主体具有局限性,它本身也包括一些不确定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其议题范围也可能更多地涉及与权益相关的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网络舆情参与公共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公民平等、自治、参与、合作的文化意识,加强网民伦理道德建设;加强政府及社会各方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实现网民参与决策从形式公平到内容公平的根本性转变;规范网络舆论,合理引导网络舆情,防止网络舆情走向极端导向。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徐晓日副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困境及出路问题。他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力量日益增强,并有效地推动了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两面性,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也使舆论监督面临新的问题。例如,舆论监督在法律、道德、管理、政治、技术等层面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舆论监督运用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舆论监督有时可能会被异化为网络暴力,给当事人或者行为主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在某些情况下,舆论监督可能会被转化为舆论审判,这样既会对社会公众意志产生干扰,往往也会超越行政、司法程序并形成观点上的对峙;由于部分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存在无序性和非法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新媒体舆论传播、监督趋于复杂多变;此外,网民的监督参与有时会陷入情绪化和失衡化的境地,这对舆论监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完善舆论监督的对策主要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传播内容实时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自律体系;建立舆情实时奖励机制,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有效规范、管理。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张丽红副研究员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问政问题。她认为,在微博产生之前,网络问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形式又有所不同:(1)在最初时期,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都会在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发布相关的政务信息,按照规定的周期处理、解答网民的问题。但受各类问题、因素的制约,此种问政形式相对比较被动。(2)此后,一些党政部门又开办了一系列具有网络问政性质的栏目,开始转向主动的民意征询,从而使得网络问政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3)近几年来,“官员触网”成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并有效地推动了系统化的、制度化的、长效化的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2011年之后,伴随微博的快速兴起,微博问政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它整合了上述的第二、三种形式的优势。目前,机构微博与官员微博互动推进,产生出显著的“聚合效应”,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公众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在运用政务微博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把握好诸如公关与服务、发布与参与、突发与常态、个性与共性、公和私、政务微博和其他政务公开渠道等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危机处置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性突发事件往往都会激发起波涛滚滚的网络舆情,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避免事态的急剧恶化,政府部门有必要转变思维方式、掌握舆情发展规律、及时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并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应对和处置机制。
  上海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中心刘晓明研究员以“乌坎事件”为例探讨了新媒体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引导问题。她认为,新媒体舆论具有多元、复杂的特性,各种信息交融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座未经提炼的原生态矿藏呈现在人们面前,五彩缤纷、良莠不齐。这个代表着民间舆论的平台在过去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对过去习惯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指导者与受众来讲,都是显得陌生的新鲜事物。近年来发生的各种事件表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作好精神准备,应对这一突然出现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变得更加汹涌澎湃的舆论状况。很多事件,主流舆论是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来推动的。乌坎事件的舆情自发生到正面妥善应对的3个月时间,信息实现了由曲解、过度解读到公开透明的过程。但是,深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却没有紧紧抓住,从而使这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乡村事件被一些西方媒体和国内学者进行理论“裁剪”,放到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框架内。因此,研究新媒体条件下的舆情规律,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在与新媒体对话和竞争中如何赢得主动,是我们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常松研究员以安徽省舆情热点事件为例讨论了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和引导机制。通过对一次“微博直播举报”事件的跟踪分析,她指出,网络舆情的发展大致都会经历四个阶段:(1)萌芽期——微博用户爆料敏感话题;(2)高涨期——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跟进报道;(3)顶峰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舆论合力;(4)缓解期——政府应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互动性的传播模式,能促使舆情迅速升温。通常情况下,先是敏感话题的爆料,从而引起众多网民互动跟进,形成声势浩大的网上舆论;紧接着,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如意见领袖的转发评论),进而形成舆论沸点,并产生剧烈的杀伤力,这都会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就需要积极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例如:把握规律,科学谋划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力量整合,形成主流舆论的强势引导;积极进驻微博,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健全舆情工作制度,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