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规定,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职保)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制度、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公保)制度,这四者共同构成了全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职保解决各类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新农保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城居保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公保解决国家机关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迄今尚未能实现,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转仍面临在不同统筹地区之间转续养老保险关系(以下简称关系转续)和在不同制度之间衔接养老保险关系(以下简称制度衔接)的双重困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和制度衔接问题既是实现上述政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健全社会保障法制的重要课题。
一、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相关法律的梳理与分析
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是指参保人员在某一项养老保险制度内部、因社会流动而发生的跨统筹地区转续养老保险关系的现象。如前所述,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由四项制度组成,所以实际上存在职保关系的跨地域转续、公保关系的跨地域转续、新农保关系的跨地域转续和城居保关系的跨地域转续(在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地区简化为城乡居保关系的跨地域转续)。我国《社会保险法》第19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这是目前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续问题的基本法律依据,但该条只规定了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就业”状态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续问题,对于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而“非就业”状态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该条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是仅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还是包括职保、公保、新农保、城居保4种养老保险关系,这一点也容易引发歧义。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发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5条的规定,《社会保险法》第19条的具体操作按照人社部、财政部2009年联合发布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转续暂行办法》)执行。显然,人社部是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完全等同于职保关系,这就使得公保、新农保、城居保3种养老保险关系的跨统筹地区转续失去了法律依据,对此需要立法专门作出安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第77条的规定,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我国《社会保险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我国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方案一直没有出台,他们的养老保险依然停留在退休养老阶段,全国并未形成缴费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公保关系的跨统筹地区转续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域壁垒和转接困难。
人社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底拟定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衔接暂行办法(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该意见稿仅“适用于在职保、新农保、城居保这三种制度中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度的人员”,对于“在某一种制度中跨地区转移的参保人员,应按照各制度自身的规定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而“不适用本《暂行办法》”。因此,《衔接暂行办法(意见稿)》只是解决了新农保与职保之间、城居保与职保之间以及新农保与城居保之间的衔接问题,而新农保关系转续问题及城居保关系转续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即便是职保关系的转续问题,《社会保险法》的解决思路与人社部、财政部发布的《转续暂行办法》规定的“具体操作办法”也并不一致。根据《社会保险法》第19条的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人社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5条要求,“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具体办法”按照《转续暂行办法》执行,而《转续暂行办法》第4条明确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这与《社会保险法》“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思路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就业时只需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累计缴费年限,而根本不需要转移统筹基金。
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相关法律的梳理与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指参保人员因社会身份变化而在各项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养老保险关系的现象。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从理论上讲,制度衔接应该包括职保与公保、新农保与城居保、新农保与职保、城居保与职保、新农保与公保、城居保与公保之间的制度衔接6种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示意图
(一)职保与公保之间的制度衔接
在我国,人员在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交互流动的机会比较多。我国企业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形成了基本定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依然适用退休养老制度。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于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目前处理职保与公保两项养老保险关系衔接问题的基本制度依据。在企业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下,缴费年限及缴费金额与养老金待遇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而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非缴费型退休养老制度下,工作年龄与退休金待遇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因此,如果参保人员从公保转入职保且退休时按企业人员计发基本养老金,就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参保人员原任公务员的工龄与企业缴费年限的置换问题;二是参保人员原任公务员期间的缴费补偿问题。对于前者,《通知》规定“原有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对于后者,《通知》则规定在进入企业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参保人员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上年度月平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个月”,具体“由其原所在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如果参保人员从职保转入公保且退休时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发养老金,也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参保人员原有企业工龄与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龄的置换问题;二是参保人员在原企业缴费所累计的个人账户资金的处理问题。对于前者,《通知》规定参保人员由企业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月起,执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对于后者,《通知》则规定“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同时,考虑到养老保险关系有在职保与公保之间多次转接的可能性,《通知》要求,参保人员进入企业工作后再次转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原给予的一次性补贴的本金和利息要上缴同级财政”,其个人账户管理、退休后养老金计发等比照“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工的相关政策”办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