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words: Food security post-crisis era path choice
作者简介:周丽 (1982-),女(苗族),昆明市,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虚拟经济备受重创并累及实体经济,进而引起了粮食等世界基础性商品价格“过山车”式的大波动。我国由于始终坚持了立足国内的方针,粮食稳定增产,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为有效抵御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回调,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选择怎样的有效途径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总体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1、 供求基本平衡。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但在2000年,自给率第一次跌破95%,2003年突破90%,达到历史性的最低点88.58%。2004年至2009年,又开始恢复性增长,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亩产达324.8公斤。品质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率分别为74%、68%、51%和72%。
273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4、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内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机制。
5、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制,确立了经营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增强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强了进出口品种调剂,促进了供需总量平衡,国家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经济社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总体粮食生产供给不确定性增加。从短期看,粮食生产继续增产难度加大。一是播种面积继续扩大潜力有限。2004、2005两年累计扩大7300多万亩,2006 -2009年则分别只有1650、900、1590、2025万亩,这说明短期内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已不大。二是气候条件不确定性增加。近三年全国气象条件属偏好年成,分析我国气象条件变化规律,今后两年气象条件可能向不利于粮食生产方面变化。三是种粮效益有下滑趋势。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活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种粮效益出现下降趋势。从长期看,粮食供给能力增长将受耕地、水、能源等资源的硬约束,增产潜力将受到更为明显的制约。
2、区域供求形势存在不安全隐患。一是国家库存仍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在增加粮食生产大省财政负担的同时,容易造成购销环节的脱节(张剑雄,2007)。二是粮食主销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需求增长速度较快,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三是西部贫困地区长期存在退耕还林还草压力,粮食产量难以大幅度增长,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3、部分粮食产品产需矛盾突出。目前,国内小麦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并有节余;稻谷产需有缺口,且随着优质大米在主食消费中比重稳步增加,结构性供求矛盾将比较突出;玉米产需处于紧平衡格局,但随着未来食用、畜牧业、加工业需求加大,产需缺口将会迅速拉大;大豆产需缺口一直较大,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并有威胁行业安全的担忧。
4、部分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一是直补政策实施过程存在缺陷(王明华,2007)。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小,发放成本高;地区之间直补标准存在差异;粮食直接补贴可能冲击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影响农产品的平衡等。二是流通体制不健全(钟水映,李魁,2009)。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主体高度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缓慢,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由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切割而迟迟不能形成,容易放大市场波动等。三是储备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储备粮体系承储主体比较单一,社会投资比例还非常低;国储粮功能定位不明确,且品种、比例和区域分布均不合理;储备系统和进出口系统相互分离,影响了贸易手段对粮食库存和国内粮食市场的有效调节等。
二、当前引发世界粮食安全危机的原因解析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引发粮价剧烈波动,并导致消费者买不起的情况。纵观近几年开始显现的粮食危机,应当说确有消费与库存关系变动的因素,但总体上不属于供给严重不足,而更多地表现为分配不均。其中有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但主要还是危机影响下的粮食市场结构和贸易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1、表面原因。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国由于旱灾等气候影响导致生产下降,减少乃至停止出口。二是一些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忽视粮食生产,把大量耕地改作他用,使粮食需求更多依赖进口。三是各国普遍采取保护国内市场,压缩乃至停止出口的对策,使粮食资源流动性锐减,推动价格持续上涨。
2、根本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剖析:一是粮食能源化趋势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近一半的新增粮食需求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这是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二是金融危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在危机充分展开之前部分金融资本将大量资金投向粮食等大宗重要商品领域。危机展开后,一大批热钱流入许多国家的粮食市场,这是粮食危机紧随金融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不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制度严重损害了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性。首先是发达国家补贴国内粮食生产,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破坏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粮食生产流通的内在平衡体系,使后者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的供应体系。其次是少数粮食跨国公司强势进入各国市场,先把民族粮食企业逼入被动地位,再择机兼并重组,从而在各国形成垄断地位,削弱各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再次,由于多哈回合谈判的挫折和步履艰难,使得合作制度缺位,这是危机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