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动儿童与学校系统的互动 按照埃里克森的个人生命周期理论,流动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我价值感,对积极的发展结
2.流动儿童与学校系统的互动
按照埃里克森的个人生命周期理论,流动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我价值感,对积极的发展结果的重要影响来自于学校、学习和老师的教育与鼓励(注:[加]居伊• 勒弗朗索瓦:《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王全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与学校的互动中,96.6%的孩子对现在的学校满意,在这个问题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感受差别不大,民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感受差别也不大,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喜爱程度和满意度比民工子弟小学稍高,但也只有1—2个百分点的差异,说明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满意度都较高。但是在具体证实这个结论时,我们发现了具体指标与此结论的矛盾之处。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有16.5%的流动儿童“在课堂上经常不能明白老师的讲解”,有19.6%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不能吸引自己;有16.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常被老师不加考虑地反对;19.5%的流动儿童指出常常因老师误解自己的行为而被训斥;有48.1%的流动儿童认为老师很少和自己倾心交谈;44.0%的流动儿童表示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心事;43.9%的流动儿童表示在学校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心里话的老师;有36.1%的流动儿童提及老师常常让自己感到紧张和不安;有70.4%的学生表示“当老师找我时,我感到紧张”。调查证实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有距离感,存在资源获取上的障碍。
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流动儿童表示“同学经常嘲弄我”、“很难交朋友”、“和别人合不来”、“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我只看不参加”比例分别是19.4%、28.9%、14.8%、22.5%。四个问题相互验证,调查的效度较高,证实近两至三层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同伴群体交往上存在问题。
这些指标的数据令我们很惊讶,但这是不是所有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共同问题呢?是不是所有学校、老师和同学都给孩子同样的感受呢?为了解释疑问,我们对本地孩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本地孩子在这些指标的数据明显偏低(见表3),流动儿童在与学校、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与本地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除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民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间的差异,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认为“经常不能明白老师的讲解和老师上课不能吸引自己”的比例明显要更高;但“你的意见常被老师不加考虑地反对”、“老师常误解你的行为而训斥你”的比例,公立学校却比民工子弟学校要高。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数据显示民工子弟学校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同学互动的情况更差。也就是说,流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受到就读学校类型及就读模式的影响,不同的学校类型和就读模式具有不同的资源供给状况,产生不同的需求。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和学校硬件条件等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公立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标签作用更加明显,教师对流动儿童有排斥;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之间的互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还要差,这显然与学校的教育有关,民工子弟学校在培养流动儿童与同学相处的教育上资源投入不足,而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互动虽没有特别的障碍,但明显不如本地儿童之间的互动好,学校在帮助两个群体间友好相处,减少群体间差距的教育资源上同样投入不足。
3.流动儿童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从乡村来到城市,是流动儿童家庭经历的一次重要变革,是整个家庭生命周期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带来了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个体的发展任务与家庭发展任务并举,家庭适应与个体适应叠加在了同一时空内。
流动带来怎样的新的家庭生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在住房面积上大部分家长提出与老家时的情况相比更差了外,在其他的选项上,都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尤其是在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方面,58.2%的父母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提高。这样,流动儿童与家庭的互动背景有了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问卷调查都显示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都在提高。在具体的教育模式上,前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着父母一味责骂、惩罚孩子,父母间相互推诿、互相指责,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民主的情况(注:参见张翼、风笑天《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赵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社会》2003年第9期。),但是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却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有75%的父母会和孩子讲道理,51.1%的孩子表示父母会和孩子谈心,62%的父母会带孩子外出游玩,64.3%的父母会给孩子买课外书。这些数据是通过父母和儿童的同时调查相互验证的。在孩子们的调查中,老家出生的孩子中,认为现在和父母相处时间比在老家多的达到了31.2%,认为父母现在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有49%。55.4%的流动儿童认为来到城市后和父母在一起的开心事情多了,71.8%的流动儿童认为父母对自己是理解的。可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越来越朝正向的方向发展。
但这只是事物的一方面,还存在另一方面,具体表现在:
(1)父母教育能力的缺失。85%的父母有时会责骂和打孩子;对于孩子的最大困扰是什么,有65.4%的父母表示几乎不知道。在表扬自己、带自己外出游玩、买课外书和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父母“经常”会这么做的比例仍然较低;有24.9%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讲道理”(本地儿童只有0.9%),48.9%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本地儿童11.1%),35.7%的父母从不给孩子买课外书(本地儿童1.7%),31.4%的父母从不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本地儿童4.3%),28.1%的父母从不表扬自己的孩子(本地儿童2.6%),都超过了1/4。
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与本地儿童家长相比,有差距但并不如我们预想的明显。有期待,但实际的互动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状况,在调查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究竟是一个行为问题,还是一个认知问题?
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流动儿童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在孩子们的问卷中我们看出,45.7%的父母从不辅导孩子的功课(本地儿童只有9.4%),究其原因27.5%的孩子选择了“功课太难,他们不会” ,56.2%的孩子选择了“他们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在被问及“你是否认同孩子学习成绩好坏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64.6%的家长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为了测量他们的真实意愿,我们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个题“您愿意参加一些由学校举办的家长辅导小组吗?”有52.6%的家长表示愿意,其中有28.8%的家长更是表示非常愿意。这都说明不是认知上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个行为能力的问题。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