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润 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相关的利益差,使得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2004年和2008年,四大区域制造业各行业的利润率及变化显示,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2004年有15个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利润
(三)利润
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相关的“利益差”,使得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2004年和2008年,四大区域制造业各行业的利润率及变化显示,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2004年有15个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利润率最高,2008年则只有四个行业的利润率东部地区最高,而2/3的行业在中部地区的利润率最高。2004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有11个行业的利润率是下滑的,利润率增长的行业中除了化学纤维制造业外,其他行业的增长幅度均小于中部地区,目前,西部和东北地区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并非都是当地的优势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四)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
除了要素禀赋之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还要受到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地方需求、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从而会使东部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滞缓。但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高度集聚,使得局部区域内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大幅攀升,要素供不应求的现象随之呈现,导致要素成本价格上涨、企业经营收益下降,这又构成了促使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直接利益动机。
(五)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产业转移动机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对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地的全面推广以及西北大开发的实施,中部的崛起和东北的振兴,国家的政策不再只倾斜于东部地区,同时各地区也都在出台吸引外资和区域投资的优惠政策。因此,东部地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减弱,而其他三大区域的政策优势在加强。从政策环境来看是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
另外,政府动机是分析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时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迁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既有着正面推动的积极性,也同时具有负面阻碍的消极性。从维持地区经济总量、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角度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对东部地区具有一定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受到一些行政性因素的干扰。而中、西部地区在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重工业化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淀的前提下,会更倾向于选择一条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做强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而非步东部地区之后尘承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这一发展思路使得东、西部地区政府间,在主导移出产业和主导移入产业上发生了分歧,从而影响区域产业转移转出方和承接方的有效对接。
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以推进国内区域产业转移为主,构建协调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合理的产业内分工体系。
第二,加快“经济圈”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优化加速。
第三,改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增强承接转移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地方政府来看,要加快转变观念,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公平发展和具有吸引投资的政策环境,还要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作用。
第四,产业转移的主体和关键在于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产业转移,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注释
① 本文中这些指标均根据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得到。
② 区位熵地区又称为专业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LQik=
其中i、j和k分别为地区i、地区j和行业k,Eik为地区i行业k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该指标实际是指地区i行业k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占地区i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除以全国行业k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来说,如果行业的区位熵大于1.5,则认为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③ 该指标全面衡量该地区各行业在全国的平均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vi=vik k,其中vik=EikEik
其取值范围是0到1,直接测度了一个地区各产业在全国的平均竞争力。该值越接近于1,则i地区的k产业平均占有份额越高,k产业越发达。
④ 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克鲁格曼指数ki)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kij),两指数用来反应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计算公式分别为:和k分别为地区i、地区j和行业k。ki表示地区专业化指数,测度的是第i地区与其余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取值在0~2之间;kij表示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直接衡量的是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取值范围为0~2,数值越大代表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强,也称为行业分工指数。
⑤ 也称为区位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Gk=
其中n为地区总数,表示各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平均值。区位基尼系数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越接近于1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参考文献]
[1]范剑勇.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3.
[2]李君华. 产业集聚与布局理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3]贺灿飞.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4]戴宏伟,王云平.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 当代财经, 2008(2):93-98.
[5]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005,2008,
2009.
The Changes and Caus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ajor Industries
——Based on Economic Census Data
Nie Qiaoping 1, Feng Lei 2
(1. Economics College, Tianjin Commerce University, Tianjin 300134,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Beijing 100826, China)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