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为了寻找到清晰检验美国政策对碳排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从1980~2007年间存在一个政策影响的断点。从图1中可以看到,这个拐点大致在1990年左右。本文试运用邹至庄(Chow,1960)检验来检验1980~2007
接下来,为了寻找到清晰检验美国政策对碳排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从1980~2007年间存在一个政策影响的断点。从图1中可以看到,这个拐点大致在1990年左右。本文试运用邹至庄(Chow,1960)检验来检验1980~2007年间美同碳排放量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结构变化的转折点。结果发现1989年是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如表2所示:
根据F分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F的临界值是4.82(分子自由度为3,分母自由度为22)。所以,得到F值大于或等于9.77的概率小于1%,P等于0.000271。可以知道,美国碳排放量与收入之间在两个时期是不同的,函数经历了一个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经济政策的变化所导致的。回顾《京都议定书》的产生历史,可以知道在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降低碳排放量也由此正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虽然当时的老布什政府一直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是,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近四分之一的美国已经逐渐在履行减排义务,不断的在石油和汽车工业上进行技术革新。温室效应会引起全球变暖应已经得到了美国科学界的承认,美国政府、尤其是各州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据统计,自1989年以来,美国已有40个州执行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20个州出台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特别是克林顿政府强调了扩大环境信息的披露力度,要求美国环保署扩大了上报有毒排放物的清单,大力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交易计划,对于碳排放量的下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本文在考虑了美国政府相关的减排措施影响因素后,以1989年为断点,引入虚拟变量,提出了(2)式的经济模型:
inC=β0+β1lnY+β2T+DUMMY(β3lnY+β4T)+μ (2)
在(2)式中,c代表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Y代表人均GDP,T是一个时间趋势的变量,DUMMY是一个哑变量,而μ是一个随机误差项。再次对美国的1980~2007年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1980年~1988年和1989年~2007年两个时期的回归结果:
表3中总结了等式(2)回归的结果,表中的模型2指的是在1989年以前美国政府没有考虑碳排放量降低,进行相应技术革新政策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到,当人均GDP增加1%时,人均碳排放量会增加1.044022倍。说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可以绝对的促进碳排放数量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的增 长是碳排放量数量的上升所带来的。模型3指的是在1989~2007年美国政府逐渐考虑碳排放量降低政策回归的结果。回归方程的R-2=0.740269,说明样本函数解释能力基本达到了要求;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F=16.38831值为0.000002,也可以看出说明人均GDP对碳排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另外,模型的Durbin-Wataon值为1.284383,在α=0.01时,d1=1.10,d1=1.24,而du=24u=2.76,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现象。从虚拟变量DUMMY*lnY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1989年以后,人均GDP增加1%时,人均碳排放量会减少0.00455倍,说明美国的工业技术在不断地革新,已经把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逐渐从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硬件产业结构向以技术、知识生产关联的软件产业结构转变,美国经济的增长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深,把发展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低碳经济发展上来,这个时期经济的增长并没有靠大量的增加碳排放量所带来,美国试图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提案》于5月21日通过。该方案从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迈向能源节能型经济等四个方面规划了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美国希望在新能源革新上有所突破,希望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