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的历史契机 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前曾有多个国内城市试图建设
(三)“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的历史契机
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前曾有多个国内城市试图建设金融中心,《意见》的下发终于使得之前的争论尘埃落定,体现了决策层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持和肯定。《意见》的出台是把“两个中心”建设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提并论的,隐含了一个要求,即在“两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实现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20 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就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0%,调整到30% 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调整到70% 左右。
(四)转型是上海经济面临的主题
世博后上海的投资不会锐减,一是大浦东和大虹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大浦东今后三年将投入1000亿元的基础设施,大虹桥将进行密集的交通枢纽建设和楼宇建设;二是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也需要巨额投资,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规划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880公里,未来还需要投入2100亿;三是预期中的城市高铁和磁悬浮项目也将带来可观的投资。四是配合国家“四万亿”投资的项目会逐步落实到位。
当前上海市转型的思路是: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发展那些体现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制造业,逐步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出去。从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算起,上海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外延式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上海的土地、资源、环境都不允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2009年上海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其实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上海转型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的巨大消耗,使上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上海客观上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上海经济转型将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中其收入差距更容易拉大,社会鼓励消费,经济更依赖财产投入驱动,从而产生泡沫经济,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主要在二次分配领域运用税收、最低工资、工资协商制度等手段。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旧产业的转移,可能出现GDP增速的下滑,在“GDP考核至上”的当前,上海要超越GDP来转型的确考量市政府的胆魄和决心。上海的传统产业没有迅速退出,正在布局的新兴产业还有个成长过程,所以近几年转型很艰难,发展放缓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后世博上海经济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世博投资的金融效应将逐渐减弱
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信贷增速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上海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投资-信贷拉动的特征。这种投资和信贷拉动的模式引出一个问题:一旦投资增速减缓,上海初步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上海的经济模式将实现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那么商业银行的资金将大量积压,资金运用将成为困扰上海银行业的一大难题。
从收集到的数据看出,2009年上海市基建贷款余额2420亿元,比2007年的1339亿元净增1081亿元。2009年基建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1.95%,比2007年的9.42%增加2.53个百分点。为了筹备世博会,上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大约十年,拉动了基建贷款的快速增长。
2010年1月-7月,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1%,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呈现两位数的下降。随着世博相关配套设施的全面完工,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大幅回落。2010年1月-7月,本年城市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1亿元,降幅达到43.5%。其中,轨道交通全年计划165亿元,减少185亿元;电力、水务等方面全年投资规模也下降近50%。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相关的贷款投放也将收缩。
(二)上海经济调整为银行业带来契机
后世博上海经济的特征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大浦东和大虹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翼,“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方向。虽然基建投资规模的收缩会带来相关贷款增速的放缓,但上海经济的调整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具体对策将在后面展开。
(三)混业经营的态势逐渐明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但混业经营的趋势却逐渐明显。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关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文件提到四个方面,即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机构建设。由于我国五大行中的工、农、中、建总行都位于北京,上海在金融机构建设方面没有占优势,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是金融体系建设。在目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金融体系处于分割的状态,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没有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两个中心”文件中说“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通过开发跨市场的金融业务来逐步解决各金融市场的分割问题。所以,决策层会在上海逐渐试点综合经营。
(四)服务业经济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业金融
上海经济向服务业转型,银行服务对象也需要向服务业转型,方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顺利流畅的资金循环。上海银行业必须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走势,提前转型,认识到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将会改变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虽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收入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但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一、商业银行要转变对资金供应需求的认识。大中型银行授信对大型制造企业集中,这些大型制造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有较强的话语权,不仅可以享受下浮的贷款利率,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与其去抢大型制造业客户,还不如另辟蹊径拓展服务业企业客户。第二、商业银行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银行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管理风险的核心理念是风险与收益匹配,而不是规避风险,所以银行业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开发新兴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当提高对服务业企业的资金支持。第三、商业银行对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有规划、要落到实处,要参照对小企业授信的方法,逐年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授信客户比例、授信额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