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放30年来,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对外贸易增长可谓是突飞猛进。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8.7%,占全球总贸易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8年的约8%。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高达25616.4亿美元,居全球第3位;其中,进口11330.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3位;出口14285.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与出口额位居全球第1的德国仅相差270亿美元。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指标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国际社会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中国,一时间“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众说纷纭;同时在这30年间,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也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切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回顾反思对外开放的成败得失之时,在国外纷纷揣测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走向之际,中国充分肯定了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006年中国在《十一五规划(草案)》里第一次提出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它明确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规则,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唯一选择,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与时俱进。
一、互利共赢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
如果说2003年首次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外开放”,强调中国要提高对外开放效益,那么在2006年将“互利共赢”作为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则表明不仅仅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使自身长期收益最大化,同时要关注中国的对外开放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自身的利益所在,同时也关乎世界他国利益(第2页)。鉴于“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三项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最主要内容,互利共赢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观在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体现。
“互利”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体现了国际贸易中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所带来的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强调贸易双方能够公平地分享国际贸易红利,它是交易双方愿意长期交易的经济保障(第3页)。“共赢”,则在互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从全球的角度出发,要求一国将自身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全球协调发展的目标。互利共赢对外贸易战略的含义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要提高效益,符合中国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与贸易伙伴公平分享贸易利益,而且要考虑到中国的进出口对世界的影响,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贸易战略包含着“单边 双边一多边”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单边”即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提高中国自身对外贸易效益,追求动态的、长期的贸易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双边”即从中国和贸易伙伴的角度出发,在公平贸易的基础上,实行贸易双方的互利,与贸易伙伴共享中国对外开放的红利和自由贸易带来的福利;
第三,“多边”即从全球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顾及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统一起来。
互利共赢的对外贸易战略是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由于贸易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只有贸易双方公平分享贸易利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双边贸易交往;而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追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公平分享贸易利益的前提;同时通过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将追求自身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二、实施互利共赢对外贸易战略的必要性
客观上来看,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两大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创新的外在动力。主观上来看,一方面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需要中国调整其以往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顾及自身的进出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实现对外贸易的互利共赢。
(一)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不可复制的内外部条件,即恰逢产业转移的浪潮在全球展开之时,亟须工业化的中国国内建设资金极度短缺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以此为背景,在对外开放初期,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千方百计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创汇”成为当时的政策导向。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逐年攀升,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创新高”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它是时代的产物,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国内资源禀赋及政策导向密不可分。为了吸引外资、增加出口创汇,对外开放初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低廉的土地转让价格、宽松的环境法规约束、偏低的资源定价等“让利”措施,成就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国地位,同时也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首先,一系列辉煌的统计数据无法掩饰中国对外贸易效益不高的事实。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地确立了“世界制造中心”的国际产业地位。但是,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目前仅仅是世界的加工厂和生产车间,主要承担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的生产,所获取的是低廉的加工费,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内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满足仅仅做跨国公司的“代工厂”,自主创新意识低,技术进步有限。“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贸易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企业行为,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效益不高。
其次,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在积累大量贸易顺差的同时,带来国内流动性过剩、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在实施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进出口额率创新高的同时,中国贸易收支逐渐由赤字转向盈余,尤其是1990年以后,除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年年处于顺差状态,并且顺差有逐年扩大之势,直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急剧攀升。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约1.95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巨额外汇储备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中国经济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风(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