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分类、模型及信息诉求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宇伟 发表于:2010-11-15 10:29  点击:
【关健词】可持续消费,消费行为,消费模型,信息诉求
根据福利接受者和复原意图,本文区分四种可持续消费行为,并从规范、利益、动机和实际控制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因果关系模型,提出不同的信息诉求策略,以促进不同类型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发展。

 一、引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恶化的30%-40%由消费活动所致。,可持续消费自然成为焦点。然而《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表明,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中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持积极态度,并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意图,但将绿色消费意图转化为相应绿色消费行为,其过程并不有效。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必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理解目标群体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因果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信息诉求策略,促使消费者身体力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二、文献回顾及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分类
  

  消费者行为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涉及的过程。。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正式提出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同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上重申,“对于可持续消费,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它连接着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英国版《绿色消费指南》一书把可持续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以下6大类商品的一种消费类别:(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有效期或过短的生命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利用消费选择中所体现的对环境关注度,由低到高,将消费者大致分为浅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深绿色消费者。从可持续消费行为指数的四个面向分析来看,其强弱依序为“资源回收”、“重复使用”、“拒用”与“减量”。对每个应答者概括6个因子中每个因子的子项,分别称之为“购买”、“回收”、“维护”、“减量”、“运输”和“效率”。
  从2001年开始,中国消费者协会大力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参照国际上可持续消费5R(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的概括,区分可持续消费的三层含义: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可见,可持续消费行为是亲近环境的一种行为,可以广泛地认为它与环境污染、破坏等行为相反,旨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复原生态环境功能,是利于环境、利于他人,或利于自己的自愿行为。基于上述文献,本文采用两个维度:福利接受者和复原意图的高低,区分四种不同的可持续消费行为(见图1)。区分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利他行为是出于人内心的善良而做出来的,它让另一个人得到好处而不是自己;利己行动则相反。高复原意图的行为可以区分为互惠的或补偿的,对于互惠行为,已经得到环境福利的人回报最初的环境福利提供者;而对于补偿行为,是已经伤害环境的人后来偿还环境。

 

图1: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分类


  利他主义:执行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增进他人或环境的福利,个人预期没有外在奖励,但复原意图低,如缺乏广泛参与的生态恢复行为。
  补偿:执行补偿行为的动机是通过改正以往的行为,增进他人或环境的福利,而且复原意图高,如资源回收行为。
  互惠:执行互惠行为的动机是增进自己的福利,而且环境复原的意图高,如为了自己的健康而购买有机食品的行为。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动机是增加个人的福利,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集中在回报上,且复原意图低,如为节省开支而重复使用物品的行为。
  
  三、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模式
  

  基于前述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结合不同的概念并再加入一些新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社会和心理影响因素,或洞察行为的心理因素,或反映社会规范溶人背景的方式,或强调不同价值导向对行为的影响等。
  
  (一)规范因素
  
  
行为受到规范力量的影响。利他主义行为的模型区分两个层次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和个人规范。广泛的社会规范代表着社会广泛接受的行为标准: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若个人违反社会规范,会招致社会制裁,而按照社会规范而行动的人,不仅为物质利益或社会认可,而且也为自我肯定和自我管理的奖励,因为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
  个人规范是个人信念系统的一部分,引导我们回答“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对社会规范的习得期望与个人经验相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个人规范。社会与个人规范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明显的,一般而言,社会规范通过个人规范影响个人行为。
  
  (二)利益因素
  
  
经济评价是人类行为另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是在人类交往中获得最有利的结果,回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从利益的观点来说,可持续消费行为由预期的物质和/或精神的利益驱动,个人采取行动之前评估奖励和成本,从物质利益(如金钱或物品)、社会奖励(如赞同)、认可,减去成本(如时间、精力损失、金钱),然后将差额与所需投资相联。规范是否转化为行动,取决于两个重要变量:(1)意识到行动/不行动的后果;(2)对行动的个人责任归因(如我有义务遵守环境规则)。因此我们认为:(1)个人介入特定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是经济评价的结果;(2)经济评价是受到内部意识(个人规范)和外部压力(社会规范)的影响。(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