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品过剩、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把保增长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
2.产品过剩、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把“保增长”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匡算出到2010年底,需要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当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媒体针对投资结构的采访时强调,不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可是,实际情况和预期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偏离。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不光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产业存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太阳能等产业也存在盲目扩张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问题,从内部来看,是过度生产与内需匮乏之间的矛盾;从外部来看,是世界经济矛盾的延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进行资本扩张和全球联合生产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过剩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3.世界市场的成熟还加剧了市场垄断问题,中国的市场结构是一个由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垄断的状态。以外资企业为例,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经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所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如玻璃行业,其中最大的5家企业全部已经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所控制,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于国外品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我国的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产品已占1/3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垄断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其中包括融资条件恶化、税收负担过重、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政策待遇不平衡等等,从而导致无效供给大量增加。但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是中国传统体制所特有的,而是与市场机制自身密切相关,当世界经济充分发展时,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垄断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持续存在。
4.宏观调控导致经济过冷与过热交替出现。不能不看到,从1825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到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反复多次出现危机。无论西方宏观调控理论如何发展,总是解决了过热的问题,又出现了过冷的问题,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问题。危机的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目前主流的宏观调控理论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下的反周期式的自我修复,仅仅治标,未能治本。事实上,反周期式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为下一轮危机到来埋下伏笔。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许会让经济迅速恢复,但是又会为经济过热埋下伏笔;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许会让过热的经济迅速冷下来,但是又会为经济硬着陆埋下伏笔。在这次金融危机以前,美国遭遇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到了2004年,美联储发现由于宽松政策而导致的经济过热又连续加息17次。过于频繁的降息和加息给美国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泡沫以及随后泡沫的迅速破灭。对于中国而言,由于采取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较多地沿袭了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调控方法,宏观调控面临着同样的难题。2007年由于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经济逐渐降温,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经济随后出现过冷的迹象,党中央及时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以应对,2009年下半经济迅速升温,到了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变为10.7%。虽然2009年第四季度的高速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期的数字较小,但是10.7%的增速多少显示出过热的迹象。经济从过热到过冷再到过热,时间不过三年。中国经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V字反转,一方面说明政府应对危机措施得当,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着中国宏观调控也面临同样的世界性问题,即政策的交替使用会导致经济的冷热反复。
三、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对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类逐渐从各国经济的独立发展步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的整体运动规律逐步加强,成为各国经济运行的共性,也成为各国宏观调控共同面临的新环境、新困境。在一个正在到来的成熟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运行的宏观特征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结构而不是国内经济结构,宏观调控的绩效不是取决于既定经济制度下的宏观调控意志,而是取决于世界经济自身的运行趋势。宏观调控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如何利用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通过改变世界经济运行的局部条件而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未来中国如何变革和优化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中国宏观调控应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危机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其本质都是生产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个相对过剩的表现,一是生产的无序性;二是分配的两极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经济条件是美国社会高度的贫富分化,穷人不应该透支消费,却又不得不透支消费[9]。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样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要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目标,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中国宏观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整体趋势的牺牲品。
2.强化市场规制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吸收市场机制分散决策的优势。为此,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并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特别是培育有充分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高价格信号的调节力度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应。但另一方面,还应克服市场分散决策的缺陷,这种缺陷集中表现就是个体决策和社会整体目标是不相容的。因此,必须加强市场规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分散决策机制的激励作用,又要形成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突破西方占据主流的凯恩斯宏观有效需求管理模式,将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相结合,建立一套既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又体现宏观经济整体健康运行要求的经济规则。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