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处的平均值为简单的算术平均值。) 达到了0.95333%,西部地区次之,为0.8877%,中部地区最小,为0.70189%。这个结果并不奇怪,由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相对东西部地区较小,因
(注:此处的平均值为简单的算术平均值。)
达到了0.95333%,西部地区次之,为0.8877%,中部地区最小,为0.70189%。这个结果并不奇怪,由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相对东西部地区较小,因此增长阻力也较小。另外需要强调一点,东、中、西部的增长阻力平均值存在上述关系,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所有省份的增长阻力都大于中、西部。
我国各省之间能源的增长阻力差异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1986—2008年各省间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不同,这在表1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二是各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能源利用效率一般用能源消费强度来表示,一般说来,能源消费强度越大,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图1—3以东中西部的形式给出了29个省份1986—2008年的能源消费强度,结合表1可以看出:若一个省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即能源消费强度不断的降低),则该省能源的增长阻力较小;若一个省份的能源利用效率趋于不变甚至恶化(即能源消费强度不变或者增加),则该省能源的增长阻力较大。例如,在图2中,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能源效率在1986—2008年提高很快,使得大部分省份的增长阻力较小;而图1中,东部地区中的海南、广东、浙江等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在1986—2008年间基本上是趋于不变的,从而海南、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增长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大。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罗默的“增长阻力”分析框架,采用中国 1986—2008年间的国家层次和省级层次数据估算了能源对中国和各个省份经济增长的阻力,并对增长阻力的地区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采用中国省级数据估算的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有些省份的增长阻力大于全国水平,而有些省份的增长阻力小于全国水平。第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存在巨大的地区间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的增长阻力的平均值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第三,我国各省之间能源的增长阻力差异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1986—2008年各省间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不同;二是各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
根据上文的模型分析可知,只要人口增长率为正,那么能源对经济就存在增长阻力
(注:事实上,在本文定义的“增长阻力框架下”,即使人口增长率等于0,但由于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能源的消耗人均可利用的能源量会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能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
。结合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都将是正的,因此能源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约束。为尽可能减小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步伐,使经济从依靠要素投入实现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实现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的依赖程度。由(7)式可知,能源的增长阻力是产出的能源弹性和资本弹性的增函数,二者的弹性实际上反映了能源和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那么降低能源和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能够降低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
其次,适当地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造成能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的最直接的原因,正是由于人口增长率大于资源的增长率才导致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因此,降低人口增长率能从根本上缓解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
最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事实上,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比第二产业要低得多。因此,更多地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低的产业,有助于降低能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力。
〔参考文献〕
〔1〕Nordhuas, W. D., 1992, Lethal Model 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 pp.1~43.
〔2〕[美]戴维•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影, 沈坤荣. 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0, (2).
〔4〕张军, 吴桂英, 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0[J]. 经济研究, 2004, (10).
〔5〕谭鑫,赵鑫铖. 能源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阻力的对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0,(1).
Growth Drag of Energy on the Economy of China’s Provinces
TAN Xin1, ZHAO Xin-che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Yunnan, China;
2- Schoo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n “growth drag” proposed by Luo Mo in 2001,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data of energy and economy of each province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08 and analyzed the growth drag of energy on economy of each provinc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stinction among the areas concerning economic growth drag caused by energy, with the maximum average in east coastal area while the minimum in the central area, and with the west area in between.
Keywords:energy; province; economic growth; growth drag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