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普遍看好。在西方转型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体制同时包含了符合市场规范和压抑市场调节的成分,过去2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应归功于符合市场的成分,而积累的问题则应归结为压抑市场的成分;当经济转轨从所谓容易阶段过渡到困难阶段后问题就将超过成就,由此中国的经济前景即使乐观地看也很不明朗,甚至将出现危机。然而长达30多年的改革历程并没有验证西方经济学家的论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阐明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理论依据就显得尤其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丰富实践,为人们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实质和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经验。通过对经济转型实践的反思,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命题,这恰恰构成了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逻辑。
一、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区别
西方转型经济理论常常将市场经济看作一个整体,但本文中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看作一个层次性的制度建构。市场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博弈的演进过程。熊彼特(1949)[1]曾提出通过修改资本主义宪法或通过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和平过渡政策的建议,这一建议在二战后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长期接受并施行。综观西方近代经济史,虽然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也一度占据主流地位,但有计划、有调节、有明显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笔者认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获得发展和繁荣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并不可混为一谈。而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市场经济恰恰被认为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融合存在的一种经济制度,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转型研究就是把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移植到转型国家的实践中去,这大大束缚了西方学者的眼界和理论视野。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激进转型的苏东模式[2]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的比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按照西方转型理论亦步亦趋的俄罗斯转型模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不得不通过独立自主的改革实践,才摆脱了转型衰退的市场经济噩梦。而中国却通过阶段式的改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开创了经济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二、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内在逻辑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即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安排。
首先,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范三个层次。在价格机制中市场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健全市场体系、严格市场规范基础上的全面的价格放开才能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效。在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则表现为市场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等三个层次。市场运行机制由微观层次的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共同构成,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性制度安排。
其次,从中观层次上来看,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发挥根本上决定于企业组织形式。这是由于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演进的结果,其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发挥又具有独立的作用,如企业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源于市场经济的长期演进;企业在市场行为方面涉及充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企业在社会制度方面涉及所有制或产权的具体安排形式。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价格机制所无法取代的市场经济制度架构内容,而企业的转型和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恰恰在很多西方转型经济学中都被用私有化的观点所涵盖了。
最后,宏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确立、宪政性的法律安排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其中宪政性法律制度安排是宏观层次的制度核心,是确立与社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也是涉及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所有制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政治结构和经济生活原则等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则问题。[3]转型作为大规模社会制度变迁过程,必然要求社会宪政性法律制度安排的相应改革和完善,但更为重要的是转型应该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框架中寻求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4]正是宪政性法律制度框架的稳定使中国的经济转型实现了有序、高效的经济成长和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确立了转型经济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转型的三个阶段
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实践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逻辑合理地解释中国模式各阶段各项改革措施成败的根源。按照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把中国转型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改革模式,改革进入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此后1985年价格体制改革的开启,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从1985年1月开始,中国正式实施了在转型经济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价格改革和生产资料供应定价的“价格双轨制”战略,这成为局部改革战略的典范(盛洪,1994)。[5]
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是这个阶段改革的两条主线,价格改革通过双轨制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功;而企业改革在放权让利的基础上,围绕两权分离经历了多次改革形式,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革进展,反而陷入了发展困境。这个阶段最核心和突出的改革成就就是通过价格双轨制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价格开始由市场形成。这个时期的另一条改革主线——国企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尚未明确,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国企组织形式难以实现有效的创新和规范,使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根本上难以形成,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更使企业组织形式和行为模式摇摆不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市场微观运行机制即价格机制的建立,就不可能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更不可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价格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市场经济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从而使计划经济体制在根本上土崩瓦解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