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或句群不是杂乱无章堆砌在一起构成了段落或是篇章,相反它们总是从话题之间的连贯性和话题展开的可能性出发,有规律的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话题的。作为一种语言实体,段落与篇章必须在语义上富于连贯性,即“Text must be coherent ”,而连贯(coherence)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语内衔接(cohesion)来实现。
一、 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性比较
在进行英汉段落或是篇章翻译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因素。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著名语言学家韩里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认为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形成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即“一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他们同时指出反映语篇连贯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语言的衔接。衔接手段大致主要有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类。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与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包括词汇重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反义(antonym)、上下文(super ordinate/hyponym)和搭配(collocation)等,以上衔接手段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主要是源于语义上的。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而语篇连贯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主要是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二是非结构特征,主要是指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语篇衔接手段能使语篇结构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从而更好的实现语义的连贯。连贯语篇的最基本标准时其意义构成一个整体,并且与语境相关联。语篇的连贯性来源于衔接手段的巧妙应用,并且应该经受住对句间的语义连接及语用环境的逻辑推理,所以语篇连贯不仅仅包括语篇内部意义的衔接,而且也包括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衔接。语篇中的衔接是客观的,而连贯是主观的,因为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语篇特征,而连贯则要读者加以评判。如果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是语篇表层结构形式之间的语义关系,那么“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者说是功能连接
关系。衔接的前提是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而连贯则是衔接在语篇中的最终体现。
二、 英汉衔接连贯手段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cohesive ties)大致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在句法结构、行文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中,意合或形合的特点决定了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各有偏重,汉语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词丰义微和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复杂。汉语词汇则具有主观概括,词义丰富和以少代多的特征。在语篇上,英语衔接结构较为严谨,且客观而理性,汉语则连贯而紧凑,语篇言简而意赅。这与英语民族强调形式逻辑与主客体分离,注重显性接应和结构完整而汉民族强调主客体统一,注重隐形接应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英汉语法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因此连贯性也有所不同。英语用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来连接主句与各式从句;用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是状语从句,汉语在表达上却表现出一种较少使用连接词的趋势;英语中的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使用非常的频繁,而汉语却常常不用或是省略介词;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是形式上的一些标记,同时在借助相关的语法手段将适宜的动词省略,而汉语在表达上富于弹性色彩,常用的省略手段是省略主语,往往通过原词重复或其他词汇手段来表达其内在的含义;英语中词性的变化较为复杂,名词性替代词与动词性替代词均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化,而汉语的替代频率远低于英语,在语篇的衔接中多采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保证其连贯性,这也是汉语的一个典型特点。在英汉语言词汇衔接手段中除了一些特定的目的之外,英语语篇中常常会试图尽量避免原词复现,主要通过近义词、同义词等方式体现,在其他衔接手段的配合下,保持其原文的连贯性。然而尽管英汉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手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表面上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存在,不是绝对的分歧。因此,在英汉语言中的衔接与连贯应结合具体的语篇语境进行分析,以达到掌握词义结构和语篇结构在形式上的差异的目的。
三、英汉互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中西民族之间的认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的衔接方式上有着各自的衔接特点和连贯风格。在翻译中,英语往往会运用各种衔接手段把汉语中不同的成分连接起来,从而构成段落与篇章,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最后达到篇章连贯的目的。相反的,汉语充分利用英语语言中“意合”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的实现语篇外在的连贯和内在的衔接。
我们以唐代诗人孟浩然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春晓”为例,来看看在翻译中应如何把握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风格。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①:Spring Morning
In spring one sleeps unaware it is dawn;
Everywhere I hear the chirping of birds.
At night there were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have fallen.
译文②:Dawn of Spring
The dawn came unnoticedly amid my sleep sound;
The birds are singing merrily here and there.
Having heard the noise of the wind and rain around,;
I wonder how many blooms have fallen to the ground。
这两种不同版本的翻译出自不同的翻译者之手,不同的翻译角度体现出了翻译者对原诗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的语言本色,汉语强调词约义丰,主观概括性强,难于精确理解,而英语以多胜少,词语丰富,具有明朗的色彩,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障碍。译文①与译文②两者比较一致的使原文的语序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同时使得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得以很好的保留下来,这样它的译文较好地译出了原诗创造的静谧的意境。同时,译文①与译文②都使用了在原文中并未出现的第一人称作为照应手段来回应整首诗,这是汉语中不常使用的衔接方式,增加第一人称的使用,非但没有语句不通的感觉,反而使得译文更加的连贯自然,轻快明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英汉互译时主语的衔接功能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相比较而言,译文①简洁朴素,较为平铺直叙,而译文②在韵脚的处理上比较成功,它的音节数目和抑扬顿挫最接近原诗的平仄协调的韵律,使得整首诗的衔接与连贯性有了更好的体现。在诗作的翻译中,这类隐形的衔接使诗句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味道,然而在一些语篇之中,行文也需要显性的衔接手段,因此,连词作为重要的衔接方式之一也具体体现着“形合语言”与“意合语言”在衔接与连贯方式上的差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