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范燕妮 李柏令 发表于:2011-12-18 15:07  点击:
【关健词】请求言语行为 汉英双语 语用反向迁移 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对Blum-Kulka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认为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

 一、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中介语(interlanguag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Selinker,1972),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发现,二语习得中的“中介”现象,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层面,也表现在语用层面,由此产生了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中介语语用学就是从交际——语用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中的“语用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并把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失败”(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现象归结为“语用负迁移”(Thomas,1983)。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回应他人的恭维时,会下意识地回答:“No,no,no!”(“不不不!”)。
  不过,中介语语用学重在研究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正向迁移”。而事实上,他们的第二语言语用规范向第一语言语用规范的迁移,即“语用反向迁移”,同样可能存在。而这种语用双向迁移的发展,就可能导致形成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语用规范,也不同于第二语言语用规范的中介语用样式,这就是Blum-Kulka(1991)所谓的“中介文化风格”。
  Blum-Kulka(1990)、Blum-Kulka & Sheffer(1993)对英语(一语)和希伯来语(二语)都掌握得很充分的移居以色列的美国移民做过调查,并发现他们用这两种语言提出的请求的样式,显著地既不同于以色列人的样式,也不同于美国人的样式。在这些人所采用的请求策略的直接性水平上,介于美国人的请求和以色列人的请求之间。因而,Blum-Kulka(1991)提出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来解释这样一种反映了语言之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Cenoz(2003)总结道:“对其他国家移民人群的研究工作也符合这一假说。Kecskes & Papp(2000)也宣称,这一假说在强化的外语接触的外语习得语境中得到了支持。这就意味着,二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不仅在二语环境中可能存在,在一语环境中同样也可能存在。
  在此基础上,Cenoz(2003)采用DCT测试对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asque Country)的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被试的母语都是西班牙语,第二语言为巴斯克语,第三语言为英语。根据英语的流利程度,他们被分成“英语流利组”和“英语不流利组”。该研究发现,英语流利的被试在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表述请求时并不展现差异,而“英语流利组”和“英语不流利组”在用西班牙语表述请求时,存在一些定量的和定性的差异,例如,英语流利者更经常使用其对话者的名字,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而且拥有范围更广的句法降级手段、词汇降级手段和缓和辅助语。这些发现,支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语用反向迁移”和“中介文化风格假说”的研究则尚未引起重视,针对中国人的外语学习过程对其母语(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康灿辉(2008)针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汉语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反向迁移”开展了实证对比研究,并发现长期的英语学习和使用对英语专业生的语用策略起了显著的作用,证明他们在语用上存在程度不同的“语用反向迁移”。不过,该研究并未对此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小剑、李柏令(2011)通过对外国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反向迁移”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一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来华外国人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确实存在明显的汉语向英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并可能已发展出了一种“中介文化风格”。
  不过,现有文献中尚无针对中国人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反向迁移”和“中介文化风格假说”的研究。
  为此,本文在中国大学生的汉英双语者中实施了一项实证研究,以验证“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二、请求言语行为
  在中介语语用学领域里,请求言语行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请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请求也是一种面子威胁(face-threatening)的言外行为(Brown&Levinson,1987),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人际关系。
  请求行为是说话者希望对方执行自己的请求;作为听话者,则有权利拒绝或者接受请求。因此,说话者在提出请求时,为了交际成功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会采用一定的请求策略。
  请求行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主要考虑影响请求行为的四个因素:起始行为语、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和外部修饰语。
  (一)起始行为语
  “起始行为语”(alerters)是指提出请求时的招呼语,用来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包括呼格(如“张华”“爸爸”“老师”)、提醒词(如“喂”“嘿”“hello”)、强调语(如“听着”“注意”)和道歉提醒语(如“不好意思”“excuse me”)等。
  (二)请求策略
  “请求策略”(request strategies)是指用来传递请求的中心行为(the head act)的语言要素。Blum-kulka et al(1989)在其CCSARP(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的相关测试中,根据请求的直接度,把请求的中心行为语分成了三个水平,包括: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例如:
  (1)我没来上课,麻烦借下笔记。(直接策略)
  (2)Help me, thanks.(直接策略)
  (3)能给我介绍一下它的功能和用法吗?(规约性间接策略)
  (4)W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notes?(规约性间接策略)
  (5)我因为一些原因,没来得及写完论文。(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6)I didn’t take my card.(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CCSARP提出,“规约性间接策略”是各种语言中最常用的请求策略。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认可,如Trosborg(1995),张绍杰、王晓彤(1997)等。但姚舜霞、邱天河(2003a;2003b)以调查问卷形式做了调查,得出CCSARP提出的英语“间接请求策略”(包含“规约性间接式”和“非规约性间接式”)的比重(82.4%)不适用于汉语,认为汉语中“直接策略”更为常用(59.7%)。刘国辉(2007),何文婷、刘爱真(2010),邢俊肖(201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也认为,在汉语中,“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