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真理并不必然具有德性之性,即不必然是好的或善的。从根本上说,真理是工具,若将工具追
求变为目的,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有些科学家就是在真理至上意识驱动下,为了确证有关真理,不顾人伦道德规范,无条件地对一些客体对象进行研究实验,甚至推向现实,二战时期,日、德的一些所谓科学家就是在“研究”、“探求真理”的名义下进行了许多邪恶研究,甚至以活人进行实验研究。更不用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所谓的“研究”而弄虚作假、剽窃侵夺了。而且,即使不是工具变异为目的,真理本身也确定不了潘多拉的盒子是否应该打开。《聊斋志异·牛》同理——陈某为好奇心所使。偷揭六畜瘟神耳后洞穴软帘,以窥其密,结果放出牛,贻害天下。现实中,克隆人、基因改良生物、复活古生物等研究,就未必是人类福祉。
对真理至上或万能的思想,人们总有一个观念支持:这一代人做不到,下一代人接着做,愚公移山,总有一天能认识全部真理。但是,人具有天然的生理局限,这种局限不是某个或某代人的,而是人类的。受此种局限制约,并非对一切事物都能认知。因为“一旦客体的某种属性超出了发生物质影响的条件,关于这种属性的思维便不能进行”比如黑洞内部或黑洞那一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即使人类研制再高级的工具手段,也是不能认知的,因为人面对黑洞是有去无回的。这就像蚂蚁不管多少世代的前赴后继也游不过去太平洋一样,只要它们的生理构造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关系上说,宇宙是先在无限,而且仍在无限地发展变化,即使人无限发展,但却是后继无限,后继无限怎能穷尽(认识)先在无限?就像两辆同向同速行驶的车,一辆先行,后一辆怎能追上先一辆?唯一可能的前提条件是人有理性智慧,在认识速率上超过宇宙的变化速率,但是这一假设却是缺乏令人信服之根据的。既承认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又承认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才是真正符合实际又符合辩证法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上述说明,所谓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认为”之真、框架限定之真、简约之真,可以起程序之指或实据支持之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最根本的是不能必然地使人具有德性之昭,德性之昭是由自觉的圣象追求决定的。
真理之用巨大,人们也已确认无疑,如今要揭露其不足,指责其短处,恐难接受或认同,但这却是否认不了的事实。
二、圣象之用及其限度
真理一科技提供的知(真理知识)和利(实用功利)是人类生活之一维,此外还有情、意、善、美、信(真诚情感、自主意志、伦理规范、审美情趣、虔诚信念)等内容或诉求,这是人类生活的另一些维,缺失了这些或这些内容及诉求发生变异,人生必然发生异化扭曲。而这些内容或诉求是有层次之别的。我们把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社会性的最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称为圣象。《说文解字》释:圣(堅),土积也;土,地吐生物也。故,大地为万物之母,所以,圣,乃最崇高的,是具有最崇高智慧和道德的。象,景象、图景也。所以,圣象就是最崇高远大的、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的社会性目标追求。以往有相似概念“理想”,但理想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如“我的理想是当个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家庭生活幸福”、“我的理想是找个贤惠漂亮的媳妇”。这种理想虽然也可以与圣象相联系,但需要经过多级的规制和约束,其本身称不上圣象。即使是带有一定社会性的理想,也不一定是圣象。比如“我的理想是十年后把我们的企业做成大型企业”。这种理想带有明显的小集团性,也称不上圣象,圣象是内含崇高人伦规范、作为人的经久精神指向和目标追求的、非现实俗世的远大美好景象。说其是非现实俗世的。是说对其的追求行为是现实俗世的,但所追求的目标本身却不是像上举“理想”例那样现实俗世的,她没有目标的终结实现,因为人类总不断发展,世界总不断发展,人由自身的超越性品性决定,人总不满足于现实,总要超越现实。孙正聿教授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对圣象的最好说明。他说:追寻世界统一性和终极存在是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作为对象化活动所无法逃避的终极指向性,这促使人类百折不挠地求索世界的奥秘,不断更新人类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追寻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是人类思维对终极存在的反思性思考申所构建的终极指向性,对终极解释的关怀就是对思维规律能否与存在规律相统一的关怀,也就是对人类理性的关怀。这种关怀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引导人类进入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它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的指向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永远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平衡”,从而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与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
从社会追求说,就是要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与宇宙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的“自觉的意识”,因而,现代新人择原理认为:“人必须作为宇宙信息遗传变异与传输机制的自觉运作者,人本身才能健康永远地存在和发展。”但由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社会必然有自己的阶段目标追求。不过,社会的阶段目标追求必须与终极目标追求相一致,这也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目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从个体说,个体目标追求必须以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为指向,而只是把具体目标追求作为向终极指向迈进的现实过程或环节。这样,具体目标追求才具有圣象意义。如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等。都体现着圣象追求。否则,可以是个体或社会的理想,但却不一定是圣象。可以说,社会或个体目标追求与圣象追求的有机统一,才是人的真正主体性体现。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圣象之维。是因为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经久的、根本的目标指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根本的合理性支持,决定具体知识技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中国历来强调的“厚德载物”、孔子说的“志不坚者智不达”,都意蕴了圣象的定向、动力和支撑作用。圣象还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和安定的精神家园,更是崇高德性之本。一般的所谓理想是没有这种作用的,现实中,有的人将具体期限目标实现后,就会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或无所事事;有的人会突然觉得生活没意思了,甚至活着都没意思了;就是因为心中缺少圣象支持或者原有圣象垮塌了,精神无所安置、无所慰藉。所以,圣象是人的精神之主,不可或缺,有学者则把崇高的圣象追求看作人的生存之根,说:“缺了理想和崇高,人就会像水中的浮萍,其根没有扎在坚实的大地……人会失去生命的厚重……会陷入虚空的痛苦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乖戾、物欲横流的根本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