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装”(如图2)、紧绷身体的长裤等,一般女性也敢于裸露小腿、手臂。此时服装的种类、样式众多,时尚流行的现象也很明显。如《海上风俗大观》记载:“至于衣服,则来自舶来……衣则短不遮臀,袖大盈尺,腰细如杆,且无领……裤亦短不及膝,裤管之大,如下田农夫……”“则今衣服之制又为之一变,裤管较前更巨,长已没足,衣短及腰。”
《京华烟云》的描写也足以印证这个时期女子的服装确实变化丰富而频繁。可贵的是,服饰史研究的结论往往是某一段时期的总体情况,而短期、具体的时尚流行款式变化则较少,《京华烟云》小说则可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如民国十年的女学生,“…则是一个极端维新的女孩子,是民国十年左右那一代典型的性格…她留着短发,穿着白上衣,黑裙子,长得刚过膝盖,完全是当时女学生的装束。”
到了民国十四、十五年,“这时候儿,中国女人忽然不穿褂子裙子了,改穿旗袍儿…木兰的旗袍儿是桃红色,用三条儿黑辫子滚的边儿,使她的身段完全改观一儿个极端摩登的女人,已经开始只穿奶罩,露了胸部…两个中国老年绅士,穿着长袍在里面跳(舞),特别引人注目。”
革命军自广东开始北伐时期的姚木兰“…穿的是一件鲜艳的海蓝色旗袍儿,是用老贡缎做的…今天她戴了奶罩儿,可以说当时是最时髦的东西”。
从以上两段描写中可知,乳罩(现称文胸)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左右开始被中国妇女接受,而在这以前的内衣一直是传统的肚兜。外衣也受西方时尚和裁剪方法的影响,逐渐变得合体,突显女性的曲线。
民国二十五年,姚木兰“又对衣裳的式样多予留意。她的发型也常加改变……有时穿长裤,有时穿裙子,有时穿旗袍儿,要看心情和季节而定。在夏天,比如说,她就不穿旗袍儿,改穿类似睡衣的宽大衣裳。
小说的后面部分进入日本侵华的时期,人民生活在屈辱之中,生灵涂炭,凝重而沉痛的气氛弥漫到小说结尾,人们穿什么不再重要。正是这样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战前相对平稳的时局和传统文化的缅怀。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时间是1938年,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服饰与史实或许有些细微的差别,同时,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北京,未必能代表全国其它地方的实际情况。然而通过这位文学和国学大师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仍可管窥当时社会的风情风貌,对现有的近代史服饰资料更是有力的佐证和补充。
《京华烟云》是文学家、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名著,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曾、姚、牛三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故事以富商之女、清末官宦人家之媳姚木兰为主线,展开了一幅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世情画卷。书中花费笔墨仔细描写的人物达数十人,基本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值得指出的是,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作者还对当时人们的衣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简要地为我们刻画了近代中国的一段服饰演变历史,这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故事里人物的服饰随着年代推进而产生的变化,使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均能在脑海里构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场景,强化了故事的年代感,又展现了在当时的各种文化冲突下人们既惶惑又新奇的心情。
故事发生的年代正是我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交汇,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并逐步接受西方文化的时代。服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服饰上的演变充分反映了上述的变化过程。以小说为基础,结合现有资料,可以整理出我国近代服饰逐步西化的过程,体会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西方服饰文化冲击的反应,特别是守旧派面临变革的矛盾心理。作者细致入微的记述,更为近代服饰史补充了很多以前缺少的短期流行款式方面的文字资料,如不同时期袖子、领子的流行款式变化,文胸在我国近代服饰史上出现的时间等。
一、清朝末年——传统服饰占主导地位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随着侵略刚进入我国的土地,社会各阶层仍保持原有的清朝服制。汉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大褂、裙、裤、背心(坎肩)等,其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悖常理”。据当时留下的照片显示,当时服饰的形制比较固定,女性的家常衣着一般是上穿大褂、下穿裤子,搭配当时还很盛行的“三寸金莲”(如图1)。这种形象经年不变,只是随着时间推进,在一些款式细节上有些改变,成为一种服装时尚的变化,如从宽袖变到窄袖、窄领变为高领等。
谙于时尚的作家张爱玲在她的散文《更衣记》中对这个时期的女性服装这样介绍:“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京华烟云》小说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开始,开篇就记载了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的几位人物形象,如富商姚家的干女儿珊瑚是“一个美丽的少妇,一双金莲儿,纤纤盈握,……身穿一件桃红的短褂子,宽大的袖子,镶着三寸宽绿缎子的滚边儿”,官宦人家的姨太太桂姐“脚很小,裹得整整齐齐的……穿着紫褂子,镶着绿宽边儿,没穿裙子,只穿着绿裤子…”。
书中出现的义和团女性一般是劳动妇女出身,拥有自己独立的服装,与普通女子穿着有所不同:“车夫指出几个义和团的少女与妇人给她们看,都穿着红小褂儿,红裤子,红裤腿下面露出缠裹的小脚儿,头发梳成宽辫子,盘在头顶上。
清朝男子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经常搭配坎肩穿着,留长辫。虽然1900年左右开始发起“断辫易服”运动,但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保留着传统服制。如《京华烟云》中介绍,光绪三十二年,富家子弟的穿着打扮是:“…看见那几位富家少爷穿着湖色罗纱大褂儿,外套黑坎肩儿,上面是珊瑚扣子,辫子松松的编起,梳得油光光的,足穿双脸儿黑缎子鞋,白袜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