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语能够帮助人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形象、快速、有效。以下面几句常用的英语习语为例:“get in someone’shair”意为“烦扰某人”, “pull someone’s leg”意为“愚弄某人”, all thumbs意为“笨拙的、笨手笨脚的”等等。语言中的习语运用与这个言语社团背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连。
二、文化语境构建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提出来的,颠覆了之前仅针对语言内部的语境研究[1]。弗斯进一步提出语境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的语境是文化语境[2]。韩礼德也认识到语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将语境定义为“文本在其中展开的整个环境”,进而将语境划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等层次[3]。语境必定包含文化,语境构建实质上是文化的构建,因为任何人都不是纯粹的、孤立无涉的人,而总是归属于某个文化群体的。从根本上说,语境是人的心理构建,但这种心理构建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在分析语境构成时,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描述交际参与者把他们的哪些历史知识和文化经验运用到了言语交际之中,而这又是语境中最为相关的因素之一[4]。
三、高、低语境的划分
霍尔把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在低语境中,情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4]。这就是说,在高语境交际中,人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经验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如果交际者不能共享语境知识,语言理解则有障碍。在中国社会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人们交际时比较重“意会”。而在低语境交际中,人们对语言本身的依赖程度很深,话语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体现在语言中,即使交际双方并不共享文化经验也能够大致理解交际者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亚洲文化都被看作是高语境文化,语言的使用较为间接、隐蔽。比如中国菜谱里可能印有“盐少许”的字样,外国友人可能充满疑惑,这个“少许”究竟是指放多少盐呢?再者,两个中国人谈论不在场的第三方时,可能出现这句:他这个人也太“那个”了。
四、高、低语境文化的构建与英汉习语表达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
英国是一个被海洋环绕的国家,英国人喜爱航海及垂钓。自然地,英语中出现了许多跟海或海洋生物相关的习语。比如:a sea of troubles, to teach fish to swim等,译为“一海洋的麻烦”和“教鱼游泳”? 其实这些习语的中文翻译却跟海洋无关,可以译为“一大堆麻烦”和“班门弄斧”。“班门弄斧”这个词背后也有典故,字面上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译为英语,只能让外国友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如果不想重述典故,则抓住核心意思翻译也可以,表达出这个词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经验,在习语翻译时就会繁冗琐碎,甚至闹笑话了。
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也不同。英国人喜食面包黄油,习惯饮用下午茶。所以他们使用“面包和黄油”代表工作或生计问题,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如:we do not care about politics unless it affects my bread and butter thing。笔者发现,即使是初级的英语学习者也不难猜出上句中的“bread and butter thing”,因为其隐含意义从字面上看已十分明了。在初级英语听力中,经常出现math is not my cup of tea,来表达说话人不擅长数学,英语学习者也大都仅从字面就能够明白意思。
(二)精神文化
1、历史事件及传统文化。“说曹操,曹操到”始自中国的历史文化,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然而在西方文化同样的意思则表达为 “Speak/ Talk of the devil , here he is”。显然,如果和外国人交际时,如果将“说曹操,曹操到”直译出来,对方多半会问曹操是谁,那就还得从中国的典故开始解释翻译了。但是后者却能够使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一看就明白devil意指曹操。
在封建社会,古代中国人大多认为女人若有一双小脚很美。于是迫使女孩从小裹小脚,这对妇女是不公平甚至残酷的。于是有了“穿小鞋”一说,用来形容某人被推入了痛苦艰难的境地,如:我们领导给我穿小鞋了。再如,在中国的传说中,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分开了。他们只能在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见面。如今,人们使用“鹊桥”一词代表安排相亲的中介机构。
2、待物方式。中国人大多认为狗能够看家,听从人的命令。跟狗相关的表达多为负面的,如: “你是恶人的走狗。形容人很低贱,愿意为坏人做任何非法或不道德的事情。英语中却有“you are a lucky dog。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狗是忠诚的宠物。于是有了 “Love me ,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以之时)等。
3、价值观。中国人诅咒他人,可能用到 “断子绝孙”一词, 诅咒他人家庭不和睦,终生孤独,语气十分强烈。中国人认为只有父母和子女相互依赖,才能构建和谐之家。但是西方人不像中国人这么看重和依赖子孙后代。他们强调个人主义,看重自我(I)在社会中的价值; 而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看重集体(we)的合作价值。当外国人听到这句恶毒的诅咒时,可能还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说。
(三)风俗文化
赛马是一项风靡英国的活动,由此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用语,如:in the running, neck and neck, stake, etc[7]。仅从字面就能够把这些习语的意思猜得八九不离十,显示了低语境文化的特点。而汉语中有“串门”一说,是指去别人家里拜访,是中国人联系亲朋好友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英美国家就没有这样的表达。如果直译出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方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对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却不清楚。貌似译者面对的只是“串门”两个字,但其实他面对的是两种思维,两种文化。既然习语这种语言形式体现了人们在中西方社会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不同的文化,那么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帮助语言学习者进一步理解各种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在英语学习中尽可能减少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避免在理解翻译习语的过程中望文生义或根据本国文化生搬硬套。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