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工作或是学习。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而在国外工作后返回国内的人员也为数不少。这些回国人员中,有不少携子女一起归国的。这些有着在国外生活经历的孩子,回到国内后将会面临生活或是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具有“异文化”背景的孩子人数会越来越多。目前在国内,专门针对这些孩子实施的教育政策或是以这些孩子为对象的研究还十分鲜见。
而在日本以海外·归国子女为对象的研究非常兴盛,并且跨越了许多学术领域,比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同时,针对这些孩子所实施的特别教育政策也较为完善。实际上日语中的“海外·归国子女”一般特指两类孩子。一类是跟随父母在国外生活的孩子被称为是“海外子女”;另一类是已经从国外回到日本国内生活和学习的孩子被称为是“归国子女”。本文主要考察的对象是后一类孩子,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文中将其统称为“海外归国子女”。笔者希望能在简单回顾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同时,解读其发展历程中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的转变,以及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能对我国的海外归国子女的研究有所启迪。
二、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日本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因而,跟随父母到国外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人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从海外回国的孩子人数也在相应增加。对于海外归国子女人数的调查始于1971年,当年为1,544人。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原文部省)每年进行的“学校基本调查”中“海外归国子女”项目显示,到1985年就超过了1万人(10,177人),最多时为1992年的13,219人。这之后人数虽有所减少,但根据2007年的统计,仍有1,1077人。海外归国子女的急速增加,导致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的文部省于1965年开始在国立东京学艺大学附属大泉中学(初中)为海外归国子女设立了特别的班级“归国子女教育班级”。为了能对海外归国子女进行特别的指导,同时也为了能进行实证研究,1974年相继在其他的一些国立大学的附属中小学设立了“归国子女教育班级”。到目前为止,共有9所大学的20所附属学校参与其中。具体来看“归国子女教育班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海外归国子女单独编成一个班级,班级中没有其他普通的学生。另一种是将海外归国子女编入普通的班级中,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实际上,能在“归国子女教育班级”就读的海外归国子女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只能进入一般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
为了使更多的海外归国子女接受到特别的指导,文部省于1967年选定了12所有接收海外归国子女经验的中小学(包括私立和公立学校)开始实施“海外勤务者子女教育研究协力校制度”。这些学校主要但当文部省委托的、以海外归国学生为对象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此后,“海外勤务者子女教育研究协力校制度”更名为“归国子女教育研究协力校”。
(二)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海外归国子女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从教育层面和生活层面来看,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和严峻化。例如,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所采取的“同化政策”问题、将这些孩子“去外国化”的问题、以及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排挤和欺负的问题等等。此外,这一时期仍将这些孩子视为需要救助的对象,因而在教育理念上“海外归国子女救济论”仍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风潮来临,海外归国子女人数在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广泛化的特点。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文部省1983年指定11个地区为“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推进地区”。在这11地区又指定中心校,主要负责组织研究协会、进行海外归国子女的教育咨询、以及进行教材开发、教育方法等的研究活动。1984年,东京都地方政府指定了5所学校为“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推进校”。其后,其他的各地方自治体也各自指定了“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推进校”,对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方法等进行实践研究。
(三)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
1989年,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第1章《总则》)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对于从海外归国的学生,在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对于如何发挥他们的国外生活经验也应进行适当的指导”。这一时期由于国际理解教育在教育界的推行,培养国际社会通用的人才成为教育的主流。因而,从以往海外归国子女的教育以“适应”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转而强调重视海外归国子女的海外经验?他文化接触经验,并活用这些经验,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这一转变也可以从1993年8月发表的《海外子女教育调查研究报告》中得到解读。此报告中的“充实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到了文部省对于“归国子女教育的基本视点”,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1、尊重(海外归国子女)异文化环境下的学习和生活
2、正视海外归国子女多样性的特点,加强个别指导
3、形成个性不一的(特别)班级和学校环境
此外,1976年日本的筑波大学(国立大学)开始实行“海外归国子女特别选拔入学考试制度”(简称“海外归国生入学考试”)。而30年后的2007年,有66所国立大学、31所公立大学、244所私立大学、88所短期大学,共计429所大学实施了这一制度。“海外归国生入学考试”实施校增加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在各大学在谋求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就希望能吸引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归国子女入学。
三、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海外生活数年后回到日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海外归国子女,尽管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对他们有着一定的特殊照顾,但是要重新适应日本的学校文化、进而实现自文化(日本文化)的复归却并非易事。日本教育学者佐藤郡卫(1999)指出:日本学校文化的特质之一便是单一文化化。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学校里的孩子们和教师们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而对拥有异质文化特征的海外归国子女的教育也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佐藤郡卫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