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期文学开启的伤痕文学,以其强烈的人性呼唤和批判姿态亮相文坛。
-N=期以来,对伤痕文学的研究尽管角度各 有不同,如研究其群体划分、创作风格、社 会意义、出现背景、价值取向和文本特征
等,但大多侧重强调其社会和文学史的意 义,x,-tJ毛-控诉和揭露文革的政治话语关爱 有加,却忽略和掩盖了文4t;el皇意义上的青 春特质。
在x,-l-伤痕文学青春文化特征进行描述
之前,我们有必要Y邑x,-l-“青春文化”作一大 体界定。社会文化学一般认为,“青春文 化”指代表青年这一群体的占主流地位的
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潮、宗 教、文学、艺术审美以及文化心理之总和。
它包括日-g-圭g活中表现出的现象特征和观 念心理上的内在模式两个层面⋯(哪’。其 具体表现,一方面是青年的青春期生理、心 理的文化表现,一方面是大众文化活动主 要是都市文化的表现。
作为新时期开端的伤痕文学,本身确
实蕴涵着青春文化特征。在文化姿态I--_, 伤痕文学体现出思想启蒙、呼唤人性和青
春叛逆的意识;在思想基点_lz,勇于突破传
统禁忌,侧重自我感受的抒-'N;在艺术特质 上,注重青春叙事话语和青春形象的塑造, 凸显爱情、理想主题;在审美风范上,悲壮 和忧郁兼揉、力与美的追求和伤感欲望化
姿态并进;体现出与一般青春文化相吻合 的特质。但由于种种原因,伤痕文学又呈 现出启蒙和叛逆的政治化、人道主义的伦 理化、爱情的精神化理想化、青春叙事的简 单雷同、青春形象的早熟、强烈的政治倾诉 和凝重苍老的历史感伤等不同于一般青春 文化的异质。
伤痕文学是当代文学的开启,它所具 有的青春文化特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必然
产生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当m/"看起来并
不那么明显,但在许多地方,可以发现这种 影响的流绪。特别是在1980年代作家都 已经跃上文坛的今天,这种影响更有迹可 循。
伤痕文学是对“五四”启蒙精神的接 续,但是就是这种初步自觉的启蒙,在当时 的文化语境下,也出现了困境。伤痕文学 启蒙努力之后,文化启蒙开始衰减,此后的文学发展中,这个使命很少被人坚持。
青春文化在伤痕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特 征就是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当然其逻辑 基点都是反政治愚昧的人道主义。由于此
时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结果,而非青春文 化自发的/-4=j茂,这种文化启蒙的根是很脆
弱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政治斗
争淡化、政权体制稳固、经济变革发展的转
型期,启蒙意识遂逐渐失去政治依托而衰 微。这也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4-1-么那 么快受冷退潮的一个原因。文学偏离政治
启蒙意识而扩散到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
产生了改革文学、新历史、新写实、先锋小 说、个人化写作等等。青春文化呈现出了 启蒙的虚幻性以及启蒙失去政治依托之后 的衰败,这或许是伤痕文学中青春文化难 以承受之重。
启蒙是集体化的行为,伤痕文学的政 治人道主义启蒙意识被1980年代的现代
派作家疏离后,只剩-F文化批判的姿态和
个性的张扬。文化批判精神在以后的人文 精神讨论等文学思潮里不时出现,而个性 的张扬后来已经变为新生代作家的个人化 写作。
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 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当代文学中时时出 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
作为伤痕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初期知
青文学及随后的不断发展所闪烁的理想主 义辉光为青春文化增加了亮色,没有知青 文学理想主义的出现,伤痕文学将会暗淡 无光。知青一代的革命理想主义在失去革 命的政治话语支持后,只剩下理想主义这 一精神品性。忏悔和苦难诉说到激烈的愤 懑控诉和怀疑否定,最终却又再现出怀念 下乡生活重新寻找青春理想的单纯而热烈 的“理想主义”的启蒙姿态,这种姿态往往 伴有鲜明的“无悔”心态和X,-J-于他们所特 有的青春时代进行fir值重申的意图。表现 出了相当明显的知青情结。有人将其命名 为“愤懑的悲剧英雄主义”[2](㈨,与之相似 的特质是:雄宏悲壮的气势,理想主义悲剧 英雄,阔大而荒蛮的舞台空间,叙述者与主 人公难以区分的人称或身份关系,单向度 的全知视角、叙事议论描写互相缠绕的愤 懑而滞重的叙述语式等等。但不管怎样,•28•知青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大致有两种趋向。
一是在青春英雄史的讲述中强调青春无
悔,一是反思为之献身的理想目标是否有 错。这两个话题在以后的文学发展中一直 纠缠在一起。1980年代末,知青文学开始 了分化,一是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理想主义 融入日常社会,虽然仍不断有激情的冲动, 但已经相当的理性和世俗化。另一方向是 以张承志、张炜为代表的抵抗投降的精英 分子,红卫兵情结在他们的创作中一直得 到强化。再一类作家则X-J-理想主义开始疏 离甚至解构,如1985年后李晓的短篇知青 系列小说、老鬼的《血色黄昏》等等。1990 年代,和知青文化有关的老三届文化热突 然出现,青春无悔的口号重又响起,当然, 由于事过境迁,这种青春理想主义的姿态
也遭到了人们的质疑。认为激情流于纯粹 的矫情,旗帜变为空洞的口号,毫无光彩和 生命。而随后的王小波却以理性嘲笑了狂 热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在《黄金时代》里 具有了透明和清纯的质感。
由于和政治主流话语结合紧密,伤痕
文学青春文化批判精神得到了加速度,取 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 者效仿,并被滥用。
青春文化自身就具有挑战和进攻的特 点,伤痕文学的兴起由于顺应了政治的诉 求而使得其青春文化获得增力。今天的人 们再重读《班主任》的时候,很难相信它在 当年曾经轰动全国。青春文化在向旧有文
化秩序挑战的时候,政治话语作为外力使 其取得巨大成功。而伤痕文学以受害人的 面目扫荡“四人帮”、“极左路线”等对立话 语的时候,更-LIz3c学的亲历者们从中体会 到了快感。就文学史的意义而言,青春文 化的批判和否定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这种
模式一旦被获得肯定而频繁使用,就有滥 用的危险,甚至产生了破坏性。文学思潮 里的滥用典型的就是曾经沸沸扬扬的“断 裂”问卷调查、“给文学-'N悼词”等极端现 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举动代表某种 青年文化渴望占据文坛主流的意念,但其 采取的“砸碎、掀翻、踢倒”的姿态却较难 再取得当年伤痕文学的效果了,毕竟事过 境迁。在没有政治话语支持的情况下,这 些姿态更多地寻求另一种新生力量——市场经济的助势,并通过传媒来放大反叛的(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