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题旨解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陈谊 发表于:2012-02-14 14:17  点击:
【关健词】七月;历史环境;时代感情
:《诗经》中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本文主要探讨本诗的诗旨,力图通过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解析来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索:一是把其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解读,考虑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

作者简介:陈谊(1986— ),女,湖南醴陵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诗经》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如作者归属、具体成诗时间、诗旨内涵等等。其中,尤以诗旨问题歧义最多最难辨析清楚。虽然现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文艺观去解释《七月》的诗旨,但结果仍然聚讼纷纭,众口难一。所谓使“今之君子知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为“陈王业所自风化所由”说;二为“全面记录农村生产生活”说;三为“特言豳国风俗”说;四为“祭报社稷乐歌”说;五为“周公居耕田园”说;六为“贵族传授子弟”说;七为“农事歌田功歌”说;八为“反映阶级压迫剥削”说。①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涵盖《七月》的主旨。那么,《七月》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来分析解读。
  首先我们把《七月》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既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周代,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要考虑其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豳地时期,周正处于农业发展早期阶段。认识农业生产走向、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是这一时期的民族大事。因此,农业规律、农业生产景象和农业经验技术成了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最重要的叙述内容是什么呢?时令,农业时令。农业社会的人们普遍重视农业时令。这篇文章无疑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下面,就让我们拿《夏小正》和《七月》的农事和农时通过一个图表的形式来做一个对照:
  表1:《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农事和农时②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七月》所描绘的和《夏小正》相吻合。从而也就间接地说明了《七月》的作者对农业时令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且在诗歌中运用了用物候来表示时令的技巧。《七月》很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社会的农业发展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应该算一首农事诗。作为一首真实而生动地描写西周农民生活的诗,它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们了解西周农民生活情形的最好的依据和参照。接着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图表: 
  表2:《诗经•七月》中所看到的农家生活
  
  上图所列内容再次有力地印证了这是一首农事诗。之所以有人说《七月》是一首阶级压迫的诗歌,就是因为诗中所描写的农民生活的艰难。但是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其农民的生活状况。例如:诗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和“弯窒熏鼠,塞向瑾户”等句,并不就意味着房屋十分破旧简陋,不一定指的就是奴隶居住之所。“在近代,除买办阶级的钢骨洋灰房子之外,地主之家,老鼠打洞,窗户裂缝来风,还是司空见惯之事”,这些都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等同。曾大兴,纪德君的《从<诗经•豳风•七月>的被理解与被误解说起》一文就从西周时期人们衣、食、住各个方面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审视、梳理。由此,由历史的角度观之,《七月》是一首重视农事、农业发展的诗歌,其作者也显然是一位对农事生活极为重视,也颇为了解的人。
  其次我们要还原历史,把握作品的情感。首先就要考虑《七月》的写作年代,据历史记载推测,《七月》应该创作于公元前18—12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即周人先祖生活在豳地时候,从而把对《七月》的理解引入这一具体时空中,为《七月》树立一个解读的坐标。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很多学者都采用阶级的观点来解析这首诗,当然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美学观念已经过时,但既然我们现在开始审视这个问题,所以重温一下历史上的观点看法也将有助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揣摩《七月》的主旨。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者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研究《诗经》。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常常以“阶级性”、“人民性”为评判作品高低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文学自身的创作规律,不注重文本的艺术标准和情感色彩,把文学艺术作品简单地等同于政治宣传工具,甚至用贴标签的方法随意解释歪曲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就有着极为浓厚的阶级意识,打上了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③90年代出版由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过:“‘公’和‘公子’既享受他们(奴隶)的劳动成果,又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④郭豫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更是动情地呼喊:“《七月》是一曲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全诗……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伤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画。”⑤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面向2l世纪高校的教材《中国文学史》在叙述上虽要委婉、客观一些,但仍然认为“《七月》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千百年后的读者,不仅能—解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⑥
  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之所以会得出如此雷同的结论,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的观点分析,人类的历史发展必然存在有奴隶制,从而得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结论,直接导致了研究者们一直在奴隶制这个圈子中兜圈子,始终难逃其窠臼。但是黄现璠先生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中就认为:中国是不存在奴隶制。他将中国古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原始共产社会;殷至战国为领主封建社会,其中殷商为领主封建社会雏型,周代为领主封建社会典型,春秋战国为领主封建社会解体;秦汉至鸦片战争为地主封建社会(其中分若干阶段再说)。笔者认为其观点极富创见,具有启发意义,虽然这些观点还没有得到我们学界的足够注意和重视。虽然现在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中国存在奴隶制社会,但是毕竟有了很大的争议,所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采用阶级意识的观点对《七月》的主旨进行分析的阶段的话,不免要冒很大的风险,陷入历史陷阱中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种还原历史,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去认识这首诗。跨过烟雾缭绕的重重障碍,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首描述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群居生活的农事诗。《七月》的叙述语调沉稳平和,诗中洋溢着淳厚快乐的情绪。清代牛运震的《诗志》曾具体地论述道:“此诗以上下忠爱为血脉,以男女室家之情为渲染……平平常常,痴痴钝钝,自然、充悦、和厚、典则、古雅。”与解放后的研究者相比,古人的情感体验反倒显得真切、客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