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振海 发表于:2014-10-29 11:58  点击:
【关健词】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
二、3+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对策 衔接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职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一体化设计。所以,3+4的培养目标

  二、“3+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对策
  衔接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职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一体化设计。所以,“3+4”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要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提升、有突破。
  (一)文化基础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对文化基础课的功能进行定位。作为“3+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体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其次,教材编写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独立。文化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应由教育部门牵头,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整合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找准衔接点,既保持中职阶段课程的独立性,同时又满足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需要。与现行中职教材相比,“3+4”中职阶段的教材要明确教材体量、容量,适度增加课程内容,同时协调必修、选修、拓展内容的比例结构,增加弹性,满足中职后就业和中职后升学的不同需要。这种编写方式也能同时满足“课程适度原则”,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同时兼顾分流学生的需要,避免将某一类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段进行。
  再次,本科院校要适时调整出口要求,顺应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本科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上,主动介入中职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理论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基于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而分解的原则则是企业的需求,以及与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对接。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相关教师应共同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充分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中职和本科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衔接,应本着课程内容阶梯式安排,综合课程“宽口径”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其次,明确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主体,明晰职责。本科院校应成为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和教材一体化开发的主体,同时聘请中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共同探讨企业对学生在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等。
  再次,选准衔接点,避免重复,及时更新相关内容。有些专业课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需要开设,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课程学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要。在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时,应着重研究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好衔接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有些课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软件本身来看都更新迅速,因此,核心课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设,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纳入进来。合作院校应搭建教师教育教学沟通平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教学信息,确保教育质量。
  此外,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考虑采取项目或模块形式重构教材体系。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知识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其难易程度来编排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繁简等,将相对容易、简单、低端、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本科教材。
  (三)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中职、本科院校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一体化的要求,是考核评价一体化的主要内容。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原则:
  贯通培养原则。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中职或本科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同时也要体现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贯通性。建立七年一贯的学生学分考核体系,制定涵盖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训课等在内的精细化、科学化的考核量表,采取单元过关、期中或期末测试的方式。
  教考分离原则。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中职学校、行业企业、本科院校三方参与,将专业课程按单元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细化为具体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可以测试的题目,建立以单元为单位的专业课试题库;单元测试由本科院校或中职学校邀请第三方(行业企业专家)进行,题目从试题库中抽取。
  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中职或本科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根据单元考核过关成绩和公共基础课、技能训练课成绩,最后换算学分,根据一定比例确定达标标准,学分达标即可顺利转段;不达标,学校适时安排补考,补考不达标,则保留学籍一年,继续补读相关课程并重新进行考核测试,测试过关可继续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补读测试仍未达到合格水平,则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后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取相应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2]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8.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