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三大误区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董俊英 发表于:2011-05-17 10:09  点击:
【关健词】中小学 德育教育 误区
德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但当前出现不少误区,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误区:一是务虚多,务实少,流行于形式,效果微乎其微;二是强调安全大于天,因噎废食弃活动,无法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要求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千篇一律形式化,忽略学生的个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①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然而细心地考察一下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就会发现有不少误区,笔者认为主要的有三大误区。
  一是务虚多,务实少。我们知道,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但在我们的实际德育工作中却往往是务虚多,务实少,譬如常常举行什么德育工作报告会、德育知识演讲比赛、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这样做,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是一无收获。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一是给人智慧,二是给人良知。不妨碍别人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应坚持的道德底线,要学生都能够做到不妨碍别人,仅仅靠说一说,讲一讲就能够做到吗?显然不能。在我们的学生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等现象都是与"求真"相悖的。在我们少数同学身上出现的语言粗俗、动辄拳脚相加等行为都是恶的表现。相反他们相互比阔气、比奢侈,比调皮、比违纪,这是对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挑战。诸如此类,只靠我们教师的淳淳教诲,循循善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不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落实,因为只有实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何克服多务虚,少务实的误区?一是道德实践要渗透到德育教育的课堂。要通过道德情景的模拟,古今中外传统道德事例的讲授,一些富有道德含意的象征性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道德理论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无小事,要教育学生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并做好每一件小事,二是精心组织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手拉手"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三是营造良好的道德实践氛围。通过制定和宣传学生守则,严格奖惩制度,鼓励学生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营造一个道德养成的良好环境。②
  二是强调安全大于天,因噎废食弃活动。中小学生、少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保障中小学生、少年儿童的安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尽管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1996年2月12日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自1996至今,每年安全日都有一个主题,但我国每年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仍达1.6万人,相当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③正因为安全的重要和形势的严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做了一些绝对化的地方安全防范措施,只要发生安全事故,不分青红皂白,主要领导就要被免职。为了不出现安全事故,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不搞活动。因此,现在学校谈安全色变,哪个领导也不批准搞活动。殊不知,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具有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规律的。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在活动与交往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富有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把学生内部的思想认识、情感与外部的教育影响联系起来,并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使思想品德得到锻炼和提高。禁止学生搞活动,实质上就阻断了中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道路。因此,学校不是禁止学生搞活动,而是应根据德育要求认真选择、组织和控制学生的交往活动,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要求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④
  三是千篇一律形式化,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学校大门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对于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他回答说:"对于七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⑤学校是一个人接受规范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必然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把共产主义的道德观、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强调(换言之,即德育目标崇高化和单一化),忽视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认知特点。使得这种终极目标式的教育因失去现实的土壤,而表现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难以收到应有成效。⑥具体一点来说,大都重视集体教育,忽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对社会、集体的服从,抹杀个体发展的需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评价标准模式化,对学生评语格式化,缺乏个性色彩。学校用分数来要求学生,家长则以个人意愿定格子女,完全不考虑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且造成学生依附感强,没有主见,思想僵化,缺乏创造精神。好学生丧失自我,成为老师的"应声虫";差学生丧失自尊,自暴自弃;一些处于中游的学生可能产生两面性,表现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中小学生大量存在的盲目从众心理如"追星族"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了学生对自我的茫然。
  其实,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德育内容及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小学、初中必须致力于实现基本的德育目标,即诚信、善良、尊重他人等。因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讲诚信。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稳"。 现在有不少学生缺乏自我约束,是非观念淡薄,意志品质不良,敌不过来外来的不良引诱, 只要条件具备,有的学生的诺言就会脱口而出,胡编乱造,欺骗老师、欺骗同学、欺骗家长。诚信教育就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因为善良是道德之本,只有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的心灵境界。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