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契约是学生对有关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承担责任的心理期望的集合。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自觉性,德育心理契约恰能全息地反映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与接受的现实状况。[1]了解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德育效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维度的调查分析
课题组先后对广州六所高校4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有关心理契约的深入访谈调查,之后向来自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药学院的在校本科学生发放了35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90.6%。再运用SPSSll.5统计分析软件,对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维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10大项(24小项)教师应该履行义务的样本数据进行初步检验,KMO值为0.802,因此适合于做因子分析。然后使用主成分法和正交旋转,最终得到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量为82.8%。四个因子的方差解释量分别为15.7%、27.4%、25.9%和13.8%。根据其主要内容分别命名为帮助发展、教学支持、人际支持、人格支持。信度分别为0.66、0.75、0.73、0.51。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维度由帮助发展责任、教学支持责任、人际支持责任、人格支持责任四个维度构成。
帮助发展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担负的帮助提供适应其未来发展(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需支持的责任义务。如:教学中突出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教学中积极指导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面所担负的责任义务。例如: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充实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语言表达清晰、多实施互动教学、教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手段多样、推行启发式教学等。人际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时应当承担的责任。例如:教师有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和蔼亲切、可以与学生平等沟通、能提供小班教学等。人格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表现其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例如: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教师品行端正,教师言谈举止有修养等。
在上述维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与学生深入访谈的资料和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心理契约违背和破裂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违背状况分析
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个别情况。[1]本研究有关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数据显示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四个维度的平均值中有三个都是负值,也就是在三个维度上,学生都感知了契约的违背。其中,感知违背程度最大的是帮助发展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是1.01;紧接着是教学支持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是0.88;感知违背程度最小的是人际支持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为0.58。只有人格支持责任维度是得到满足的,其指数平均值是1.26。
帮助发展责任维度的违背程度大表明,一方面,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课程考试成绩,但其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中又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德育教师在帮助学生未来发展这方面还做得不够,至少还没能达到学生们的期望要求。教学支持责任维度被感知违背提示我们,大学生对德育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不低,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自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均衡发展。人际支持责任维度被感知违背表明学生渴望和老师更和谐地相处,更有效地沟通。但是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就更少了。但是德育课程教育引导人的特殊性其实更需要德育教师用心和学生沟通。人格支持责任维度的满足一方面表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们德育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是职业道德修养。毕竟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沟通还是比较少,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品格的了解仅限于课堂,教师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格支持责任维度获得满足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情况,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实施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修复学生受损的心理契约,构建起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形成和谐的德育教育关系,有效提高德育的效能。
三、心理契约管理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一)转换教育思路,推行人本化教育
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人际支持责任期望维度中受尊重和被关怀的心理期望表现非常突出。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思想过分强调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权威性、追求管理的外控性,这与学生的期望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要改变这一状况德育教师首先应当转换教育管理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本化教育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堂组织活动中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重视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权利,倾听学生的德育认知的心声。德育教师还应当与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对话和交流,并尽最大可能通过师生间课后的交往,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学生在感觉到自己受老师重视和尊重的情况下,在行动上更容易保持与教师心理期望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提升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首堂课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心理契约认知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总体上分为来自组织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外界因素和来自个体内部的因素。外界因素中,组织提供的信息对心理契约形成有直接影响。[3]在德育心理契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的信息就类似于企业中,组织向员工提供的信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在首堂课上主动把握时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心理契约认知。[4]具体做法可以是在首堂课明示教学目的和目标要求,再具体指出在教学各环节中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它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教师的心理期望并形成对该门课程的正确认知,从而相对应地适当调整自身的心理契约,使之更加合理。
(三)重视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满足德育心理契约的合理期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