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向度理论的人与教育异化之反思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付永昌 发表于:2010-10-19 13:12  点击:
【关健词】单向度理论;人与教育;异化;人的和谐发展;教育自觉
:“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一种解构,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触动了人们对现代人与教育的异化及发展问题的反思。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要旨,“单向度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扭曲。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厘清其危害

“单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euse,1898—1979)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使用的一个特定用语,马尔库塞指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单向度理论认为,当今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基本涵义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都只是肯定和认可,不再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变为单向的了。马尔库塞认为造成“单向度的人”的原因是“单向度的社会”。在他看来,“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用于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同样征服了人,使人成为失去超越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人的主要表现是人的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压抑了人们的自由意识,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了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对人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其思维程式化,这种思维方式直接意味着人丧失了自我。“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一种解构,是异化了的“人”,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客观上构成了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钱学森先生在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后仍然困惑并发出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做出了很好的注解。“单向度的社会”是异化的社会,单向度社会里的教育是异化了的教育,“教育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下变成了异在于其本真的活动——在宏观上背离了其本真的追求,微观上则颠倒了其目的和手段”。教育异化的本质是对教育培养完整、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本质的偏离和背弃,它导致人的全面性、和谐性的丧失而仅仅单向度发展了人的经济性等。爱因斯坦批判性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异化的教育在不断强化着教育的工具理性向度,使其偏离本然,“教育目的”异化为“教育之作为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所遭遇的人和教育的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要极力避免的问题,正如大卫。格里芬所告诫的那样:“应该通过了解西方社会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但我们也看到,在这一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也得到了强化和凸显,3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首度出现的数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例证,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反思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势的担忧。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力推出了新课程改革。试图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领域全方位实现教育目的的回归,“三维目标”的提出与确立,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对“单向度的人”的决裂,是对教育异化问题的严正批驳和反击,“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入,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真正的变革,需要从和谐发展教育目的的牢固确立、生命教育核心价值诉求的复归、生成教育培养模式的建构、个人化教育需求的导引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和谐发展教育目的的牢固确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涵义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应力求获得比较完整的发展,可理解为“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的完整发展;二是“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应该获得比较协调的发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他的各种基本的素质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如果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上过于低下,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就会呈现出畸形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三是“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发展。教育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培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受教育者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内在的永恒目标,人的和谐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虽然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但在现实中,教育本身却并不是无限自由的,功利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支配教育的主导力量,教育在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下已经变成了自身活动结果的异在,教育的实然目的偏离甚至背弃了应然目的。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教育的个体价值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似乎“忘记”了为学生提供适合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似乎“忘记”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批自私贪婪的工作机器。异化了的教育导致了“人”在教育中的失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发展思想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是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和正在生成新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在此背景下,只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内核。把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才能将教育活动导向正确的方向。
  生命教育核心价值诉求的复归,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原生点,是教育价值诉求的核心,教育者首先应当面对的是人及其生命成长,要对不同个体的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的使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为了使知识与技术教育更加完善并富有成效。才强调要将其融于“生命教育”并使其更加人性化,从而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问题。可现实的教育在很多方面的做法却侵犯了人的生命权利,破坏了入的生命的完整性,阻碍了入的生命发展。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强调教育必须实现生命成长核 心价值取向的复归,就是为了强调真正的教育理应将人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工具来看待;就是要宣称真正的教育应将人的生命看作是完整的不能加以分解的,应促进生命整体性发展,即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就是要彰显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生命的独特风采,引导每个生命个体去不断实现生命的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与此同时,人是需要受教育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教育使然。雅斯贝尔斯始终主张教育对于人发展的必要性,“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由此可见,教育必定是属人的和为人的教育,教育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教育的基本事实和根本特征,关注入的生命价值问题必然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体现。符合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教育主体意义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否则,教育就会失真与变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