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卜奎文化流人的精神特质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赵忠山 发表于:2012-05-17 10:56  点击:
【关健词】卜奎;文化流人;精神特质
清初卜奎文化流人,身处逆境,不忘社会责任,不仅用智慧和双手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还与流放地的民众共同生活,一起劳动,为塞外开发建功立业;在国难当头,俄寇压境时,他们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个人的家愁私怨,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的行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卜奎(又称卜魁、现为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从清康熙三十八年为黑龙江省会所在地,至今已有近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当时此地以其漫长的严冬、凌厉的风雪、广袤的疆土、稀少的人烟、遍地的沼泽、与世隔绝的环境因而成为发遣流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这“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中,从明末到清末,发配齐齐哈尔的流人约计三万余人。这些流人之中不乏高官大吏、文人学者。这些江南文人,不仅给蛮荒的卜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在卜奎的生活,卜奎文化流人的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深刻的反映了老卜奎的生活状态、地理景观、人文状况,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先生在《中国流人史》自序中说:“非常之人,可以建非常之功,立非常之业,撰非常之文。”对流人的艺术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介。
  一、身处险恶的生存环境,却能突破苦难和孤独的困境,关注流放地的民风民俗
  清代文化流人遭到遣戍来到卜奎后,生活条件的艰苦,寒冷气候的恶劣,社会地位的陡然失去……,这一切的打击,使得他们要用诗来 “写流人之幽恨,发万古之悲凉”;“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漂踪”〔1〕。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忧患意识’的重压下,建构了极富民族文化个性的心理调节机制,那便是‘以理节情、自我超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大欢乐、大喜悦,亦极少见悲天抢地般的哭喊或近乎疯狂般的呼号,但却能看到‘乐以忘忧’、‘自得其乐’、带有挪榆、解嘲意味的诗篇,流人诗作亦是如此。”〔2〕虽然这些卜奎流人内心苦闷、沉郁、悲怆,但是随着流放在卜奎的时间的增长,在与各民族人民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内心的伤痛,并且热情地参加到边疆的生产活动之中,并将这些真实的活动记录在笔下。长期的塞外生活,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和边地人民一同经受战乱、饥饿、寒冷的熬煎;一同享受胜利、丰收、渔猎的喜悦。他们不是文学与历史文化。
  在书斋里吟风弄月,追求神韵,而是“劳肩息后寻诗料,雁月茄风拾满囊”〔3〕,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描写丰富多采的边塞生活,写出许多笔力深沉、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
  清初在卜奎附近居住着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流人方登峄在《崴瓠船》这样描述独木舟“独树瓠成似叶轻, 长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浆一篙水,破月飘烟纵复横。”桦皮船是鄂伦春人所创,流人方观承《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诗注中道“纫桦皮为渡船,长六七尺,可容二人。”同时记载着轻便灵巧的桦皮船傍晚收工的情景:“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
  凡此种种,清初卜奎文化流人突破苦难和孤独的困境,关注流放地的民风民俗的诗作主要集中在讷尔朴《画沙集》(惜佚不传);方观承编《述本堂诗集》;英和的《卜魁城赋》、《卜魁集》、《龙沙物产咏》;奎照的《龙沙纪事诗》;朱履中的《龙江五百钞》;张光藻的《北戍草》等文化流人的等诗文集中。〔8〕
  二、泪洒冰天,血沃塞土,在塞外的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民族融合等方面建功立业
  清初文化流人是卜奎荒原的开发者。清初的卜奎,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加之清顺治帝时实行禁封,使得卜奎成了文化未开之地。流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据不完全统计,至乾隆元年(1736年),卜奎有官庄20处,庄丁200人,缴粮6000石。至雍正初,黑龙江将军所辖站台地已达7098垧。不仅如此,清初文化流人把内地的先进耕作技术带到了卜奎,粮食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多。
  在文化教育方面,清初文化流人开设了私塾。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著述《书用晦事》中称:“初,开原领外皆胡地,无读书识字者,……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对吕氏在齐齐哈尔地区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评价。流人周树模则致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办实业,筹建图书馆、创办中学堂、改革师范教育、创办初等工业学校、农业学堂、推广简易识字学塾;流人章汶楠致力于文化知识的普及;流人王性存主讲的“经义书屋”、英和的“蹦蹦戏班子”、程瑛的《龙沙剑传奇》等等,使蛮荒的卜奎“彬彬弦诵,文教日兴”, “始有弦歌之声”。另外,清初文化流人遣戍卜奎时带来的各种书籍,被卜奎人视为珍宝,争相传阅。对卜奎的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清初文化流人或著书立说,或结社赋诗,如方登峄祖孙的《述本堂诗集》,程煐的《龙沙剑传奇》,英和的《卜奎集》等均是清初文化流人留下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王性存等文化流人在卜奎结“梅花”、“菊花”诗社。这些诗社的活动,也促进了卜奎文化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清初的卜奎在医学方面是“病不问医,无医”的阶段,当地人信仰萨满教,以跳神来驱除疾病,致使“病者众,而愈者寥”。 清初文化流人中的一些高超医术者在这里兴起了 “科学行医”之风。吕留良玄孙吕景儒,继承祖业,自幼学医,成为清代卜奎名医的杰出代表。在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土人无知医者,医多来自内地……晋商武诩善针灸……以授(吕留良后裔)吕君景儒”。吕景儒先经商,后“亦业医……偶时疫作,阴合药投井中,活人甚伙”,其应诊,不轻下药,药之辄愈。“囚病,医官诊治。医官,流人”,可见医官均是由流人充任。具有影响力的李振宗由于“善医,全活甚众”,“平时以医方授人,传其学者数家……其药力所活人尤伙”。当他赦归时,受其学者、受其医治者都“携酒肉”送行,“饯行者送十数里不绝”,足以看出流人医学、医术在卜奎的影响与作用。〔4〕
  在建筑方面,杨宾曾在《增李昭林街御二首》中吟咏“糠灯旧梦依青淡,雪窖新诗满皂囊”,这里的雪窖其实就是东北人的一种住所,它保暖性好,修筑方便,且不为野兽侵扰。此外,还用畜皮和少量木料搭成霭帐和毡房,丁澎《塞上曲六种》诗云“月明霭帐弹筝会, 共待其王夜打围”。 方观承《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曰“鄂伦春隶索伦围,庐帐千家裹桦皮”记述了鄂温克族的住所除用毡子包盖外,还利用桦树皮作围子和苦盖。清初文化流人积极推行中原的建筑技艺,使卜奎的百姓也有了“新搭茅蓬认作家”(方拱乾《贡彝曲》)的观念转变。同时还发明了火炕,讷尔朴在《闲居诗》中有“泥床昼卧荒江雪”的句子,这“泥床”就是现在的火炕,这标志着卜奎人“渐能做室”,“风气一变”,建筑习俗有了极大进步。〔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