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变量及应对与干预(2)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吴芳 余海军 发表于:2011-05-11 10:29  点击:
【关健词】孤独感;大学生;影响变量;应对与干预
自我暴露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过程。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概念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Chelune等以150名未婚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中等且适度的暴露者与过高

  自我暴露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过程。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概念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Chelune等以150名未婚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中等且适度的暴露者与过高或过低的暴露者相比,较少体验到孤独感。Wei等(2005)的一项纵向研究也发现,具有高回避依恋水平的大学新生如能适当的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和痛苦,则有机会减少孤独感和抑郁的发生率。但李林英和陈会昌(2004)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低表露者比高表露者的孤独感体验更强烈。余苗梓等(2007)的研究结果与李林英的研究较为一致,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存在负相关,同时他们还发现自我表露不仅自身可以影响孤独感,还可以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等中介变量对孤独感产生影响。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于人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心理学界基本公认人格是个体心理结构中最稳定的成分。对于这种稳定的成分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也进行了研究。谭雪晴(2008)对281名贫困女大学生和145名非贫困女大学生的对比调查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人格特质显著相关,但相关方向并不一致。孤独感与内外向显著负相关,而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在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中,许建等人(2007)采用FMPS完美主义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作为工具,发现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担心错误维度和完美主义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和显著的相关,完美主义量表的担心错误维度对孤独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孤独感通常被视为一种不良的情绪、认知体验,因此研究者也很容易将它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变量联系起来。研究者们对此也开展了较多的研究。Weeks等人(198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和抑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一些研究者发现特质孤独与抑郁呈负相关(Gerson & Perlman,1979),一些研究者发现孤独与抑郁呈典型正相关(李彦章&魏世平,2009),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发现孤独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并不总是呈正相关关系,抑郁只与状态与特质孤独量表中的情感因子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其他因子的关系不明确(王希林等,2000)。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个因子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指标,研究者发现孤独与SCL-90各因子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而其中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与孤独的相关都极为显著(李林英&陈会昌,2004b)。
  四、大学生孤独感的应对与干预
  随着对孤独感研究的深入,个体如何应对孤独感以及他人如何对孤独感进行干预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Rubenstein和Shaver在1982年编制了孤独应对策略量表。他们将孤独感应对分为反复思考和回避应对(RPA)、情绪表达和社会应对(EES)、建设性主动应对(CA)三种主要的方式。反复思考和回避应对主要指停留在一些不利于孤独感消除的消极想法上,压抑、回避的消极应对策略,表现为精神封闭、想难过的事、放弃、选择独处、烟酒解闷、睡得更多、吃得更多或吃零食等;情绪表达和社会应对主要是指个体自己或通过其他社会网络来表达、宣泄、派遣孤独感的一种应对策略,包括想念让自己欣慰的爱人或朋友、向亲朋倾诉自己的孤独感、想想自己的优点好处、通过哭泣、购物等方式来宣泄情绪等;建设性主动应对主要是指个体努力寻找尝试应对孤独的方法,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表现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人讨论自己孤独原因和找对策、列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孤独感的活动计划等。邓丽芳等人(2007)在对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的研究中使用了该量表,并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应对策略方面存在着性别、城乡、专业的差异。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有利于孤独感消除的EES和CA应对策略,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孤独感应对方面有较好的应对,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采取的方式少而且被动,与文史类大学生相比,理工类大学生较少使用EES和CA来应对孤独感。基于研究相关的研究数据,邓丽芳等认为使用EES、CA策略应对孤独感有助于孤独感的减轻和改善,被动、回避的RPA应对策略则会使孤独感有增无减。常若松等人(2007)所做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则发现不同孤独感程度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低孤独感的大学生当遇到某种应激时,大多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
  在孤独感的干预方面,Peplau和Perlman(1982)认为,孤独的干预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个体的现实人际关系;二是调整个体的社交期望水平;三是改变不良的应对方式,如增加交往的主动性等。Murphy和Kupshik(1992)就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孤独的人提高社交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在国内,李传银(2003)就曾采用社交技能训练、自信训练、认知调节等方式对12名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团体心理咨询,结果表明,团体咨询显著减缓了大学生的孤独情绪,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现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几十年以来,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对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对于大学生孤独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但纵观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尚缺乏测量大学生孤独感的本土化专门化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干预的研究仍很匮乏。
  现有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大多采用国外编制或修订过的孤独感量表来进行孤独感的测量。运用这些量表来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的时候,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量表是否真的适合大学生群体,另一个是这些量表是否真的适合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在运用这些量表对中国大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编制真正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并且信效度良好的孤独感测量工具,将更有助于我国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以及跨文化比较的进行。
  尽管孤独感对个体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体验到的更多的还是它的一些消极方面。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希望能尽快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和体验,走出这种不佳的状态。但目前对大学生孤独感干预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比较少。这种需求与现状的矛盾提示着广大研究者应加强自我应对、他人干预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具体的咨询和治疗实践中。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已经或者正在通过自己的研究弥补上述不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如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的关系等新的课题也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