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是武警部队初级院校的一门政治理论基础课程,是对学员进行法制教育的必修课程。现阶段,法学基础课与忠诚卫士修养等思想品德课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即《忠诚卫士修养与法学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经常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缺乏准确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现行主要法律,掌握与武警部队任务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依法治警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指导执勤和管理工作,提高守法、护法和依法管理部队的能力,初步具备一定的协调和处理涉法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对这一教学目的未能深刻领会,在教学定位中出现偏差的问题。
(一)将法学基础教育与法律知识的传授等同
由于法学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员了解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现行主要法律。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员在进行教学时便认为传授给学员尽可能多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唯一或者最主要的工作,在教学时片面追求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追求法律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全面,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介绍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且期望通过对这些法律知识的生动透彻讲解,学员便自然的能够达到熟练运用法律解决、处理法律纠纷的目的。这种教学定位无疑是有问题的。
从法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程中各章节的内容与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文科法学专业要学习这些法律知识需要近四年的时间,而法学基础课只有短短几十学时的时间。何况法律体系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种法律法规随着时间不断修改、变化。在无法长期、系统的学习基础上,要学员能运用法律具体解决、处理各种纠纷也是不现实的。就算是法学专业的学员在完成了一系列法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后,也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体验和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适应才可能做到。其次,不能说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就会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就会自然提高,自然就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中国早有“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认知,而现实生活中更有不少知法犯法,利用所学钻法律空子进行犯罪的案例。这都明确告诉了我们,如果没有正确观念的引导,学习就可能偏离方向。如果不能培养起相应的法制观念,那么再多的法律知识也是虚设,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帮凶。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铃木贤先生说过,“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法律的专职人才,而是一种为普及法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的普通素质教育。”法学基础课与其说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进行一种法治理念教育,将法律的精髓和实质通过这门课传授给学员。这并不是说要抛弃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相反,它必须要一定的法律知识做指导,只是在教学中应更重视法律所体现和蕴涵的价值的教育。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员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促使其法律素质的形成,这样才会指引学员守法、护法。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手段,法律知识的学习应是围绕培养各种法律意识服务的,这才是法学基础课真正的定位。
(二)法学基础课未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
一直以来,法学基础课都是作为武警部队初级院校一门公共必修课安排在教学计划内的。近几年,为了进一步突出法学基础课与其它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不可分离性,将法学基础课与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忠诚卫士修养与法学基础》,这进一步增强了法学基础课与思想品德教育课之间的联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法学基础课与思想品德教育课一般是由不同的教员担任授课,或者即使由同一个教员担任,往往也是对其中一个方面比较看重。在教学过程中法学基础课的教学经常是独立的法学知识教学,对法律意识的培养也重点注重法律层面的引导,未将其上升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高度。极少深入到法律的道德价值的层面,更是很少向学员阐明法律所内含的现代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学员对法学基础课认知的偏差,认为它是一门知识性或者技能性课程。大部分教员在教学中基本上不从价值观上给法治以道德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很少将法学基础课的学习与个人思想品德修养联系起来。如此一来,学员虽然学习了法学基础课,却仅仅把它看成是一门课程,一种知识,而不是把法律当作一种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考试一考完,这些知识也被束之高阁,难以达到法学基础课最终的教学目的。
为此,我们在进行法学基础课教学时,必须将其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起来。在学习法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注重思想教育性。引导学员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养成除了必须具有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念外,还有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公平效率观念、自由秩序观念等都既和法律相关也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关。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引导学员充分理解和认同现代法律中所蕴含的新型伦理道德精神,养成与现代法治之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意识培养缺乏重点性
法学基础课的教学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与评价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主观体验和潜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法律所作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义务的认识等。法律意识是一个涵盖极其广阔的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法律意识,这便仁者见人仁,智者见智了。在教学中由于教员个人喜好的不同便出现了意识培养的不同倾向,而这些倾向的结果是导致了学员无法真正把握法学意识的精髓,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惑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纵观整个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确定出武警部队初级院校法学基础课教学培养法律意识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培养学员的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正当权利的感知、正确理解和坚决捍卫的观念。权利意识是法律意识中最核心的意识,因为法律权利是权利人享有的权利所能够延伸的最大限度。在培养学员的权利意识时,首先要使学员明白,在对自己的权利进行主张的同时,必然要求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以及对自己义务的认识。否则,个人的利益也无法实现。权利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将有利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深化。其次,要深刻理解武警部队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从法律上理解就是为了人民的权利,人民的利益。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说:“人民的利益要靠法律上的权利来实现,以这个思想来构筑我们的法律,这就是先进文化,就是先进的法律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所以树立权利意识既是法律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再者,权利意识的形成将有助于义务意识的形成,使学员对自身、他人、与国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身所担负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更好地履行义务有着更高层次的认同,使自身思想不断成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