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洼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武俊松 发表于:2010-10-22 10:46  点击:
【关健词】创造性思维 培养 保护
思维的本质体现为学生个体达到某一认知水平时的相应的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对学生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要精心的保护和鼓励。

一、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与学生个体的经验丰富程度和认识事物多少有一定关联,也就是说,经历、见识的越多,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越大。创造性思维具有几个特点:1.敏锐的发现意识。这种意识稍纵即逝。2.思维的独创性。即思维具有远见卓识或者独特的观点与看法。3.具有超越性。创造性地跨越事物的表象,直到事务的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能够打破常规,寻求获得新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认为就是非常规思维,就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违反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些思维方法都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寻求多种答案,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二、对学生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在流传千古的司马光打砸缸救同伴的故事中,司马光的小同伴在玩耍中,不小心栽到了水缸里,由于水深,缸壁又滑,小伙伴手脚乱踢腾,就是爬不出来,马上可能被淹死,其他同伴束手无策。这时候的关键问题是,只要把人和水分开,人就不会被淹死。可怎么样使人和水分开呢?一种方法是人从缸里爬出来,这是常规的思维方法,然而当时没有条件做到;另一种方法是反过来进行思考,既然人不能从缸里爬出去,那么就让水从缸里流出去,同样可以达到人和水分离的目的,人就不会被淹死了。司马光立即找用力把缸打破,水流出来了,小同伴得救了。正因为小司马光不同于常人的逆向思维,使得这个小故事流传近千年,家喻户晓。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就靠我们聪明的学生去另辟蹊径了。这个故事,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们讲解司马光聪明、机智,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一定要经常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把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从相反的方向去进行思考,把思路进行了颠倒,往往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遇到问题,可以选择的方案多了,小孩从水缸里爬不出去,就让水流出去,小孩同样会得救。
  小学语文中乌鸦喝水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思维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局。一只乌鸦渴了,很想喝水,当它看到一只瓶子里有水时,先是欣喜若狂,但瓶口很小,水又深,乌鸦脑袋又大,伸不进去,乌鸦无法直接喝到水。怎么办呢?这时,它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于是受到了启发:石子有一定的体积,可以利用它把水面升高。乌鸦把石子一粒又一粒地叼进瓶子里,瓶内的水面逐渐升高到它的嘴巴够得着的位置,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乌鸦喝水,好像先做的不是直接与喝水有关的事情,而是需要解决水面升高的问题,叼来石子,水面升高了,喝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非常规的一种思维方法。
  目前我们的教育做得更多的是教人如何服从,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很多大学的教育也难脱窠臼。如果我们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就无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三、对学生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要精心的保护和鼓励
  
  教师对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闪现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及时予以保护、引导,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就,必须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凭固有的思维模式,草率地对一个学生下达一个可能改变其一生的结论,因为他们还小。
  我们一群大学生毕业那年在某县的一所乡中进行教学实习,我负责初二的历史课和初三一个班的作文课教学。当时,乡中的条件非常艰苦,学生们都是从周围村庄徒步或骑自行车,带着干粮、咸菜,坐在黑暗的教室里,认真地听他们老师在呆板地传授书本。那年三月,我们八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开进了这所乡中,接替原来的教师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至今难忘。
  我负责的那个初三班作文课,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写作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我开始对五十多本作文作业进行“挨家挨户”式的阅读。在其中一篇作文里,学生引用了一句俗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也许这个学生平时只是听说过这句话,所以他把“除非已莫为”臆断为“除非鸡木尾”。老师在“鸡木尾”三个字上批了三个重众的红叉。看到这里,我也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但掩卷深思,总觉着有些什么不安。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把“己莫为”写成“鸡木尾”,这可能不单纯是几个错别字的问题。第二天,我找这个学生了解情况,他告诉我,其实,他是根据以前读过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等名旬的意境推断出来的。因为当地人“己莫为”读音与“鸡木尾”非常相近,所以他认为做了坏事要想人不知是很难的,可能是要等到“鸡的尾巴变成木头”才行。前边的老师在全班的作文评讲时,把这个错误作为一个典型例子进行了批评,班上有些同学还叫他“鸡木尾”,看起来他的压力挺大的。我感到如果不进行纠正和帮助,这个学生活跃的思维就可能会被呆板的思路拖到千古不变的轨道,进而创新尽失。
  在接下来进行的作文评讲中,我特地把这个例子又给同学们进行了分析。首先我给大家写出了正确的俗语写法,并为同学们讲解了正确的含义。然后又给同学们介绍了。鸡木尾”三字产生的背景,我话锋一转,对这个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给予了表扬,并说我认为“鸡木尾”三个字更直观,更形象,但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大家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那个同学树立信心,并引导其他同学们大胆思考,合理想象,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形式和固有的思维。后来这个“鸡木尾”同学重新鼓起了勇气,大胆思考,勤奋学习,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升入大学深造,成为该乡中多年来第一个大学生。他给我写信说,非常感谢我的鼓励和支持,要不然他可能就会陷入不愿也不敢思考的境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这里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思维活跃、学习勤奋,甚至不时有思想的火花进射出来,冲破了贫穷和艰难的桎拮。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没有让这些火花成为过眼烟云。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能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枯燥呆板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青春的活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