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程观念与高校教学质量建设(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小强 王彩霞 发表于:2011-08-18 15:05  点击:
【关健词】高校教师;课程观念;教学质量
三、高校教师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念是今后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明确规定,在执行国家的政策、

  
  三、高校教师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念是今后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明确规定,“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调整专业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这一规定意味着高校过去“有教学无课程”时代的结束,为高校开发、创新课程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意味着高校课程权力的获得和高校教师课程开发创新责任的担当。这样,高校教师不仅要成为掌握先进教学技巧的“教书者”,还要成为有课程思想和能力的教育者。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分类定位和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分化。在遵循统一专业目录的情况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分化其实也就是要促进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分化。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在遵循专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显然,在课程管理重心下移、没有统一固定权威课程体系可以遵循的教学系统中,高校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环境变化去反思和开发课程,是促进人才培养分化、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在今天,科学的课程观念已是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育部先后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但是。无论是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都在于高校教师,上述这些方面的努力涉及的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条件等方面。这些外围的、面上的改革建设工作本身并不能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工作来体现,通过教师正确地理解、开发并正确地实施课程来体现。对高校来说,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具体教学过程的质量,最终还是要提高教师开发、创新和实施课程的质量。对于教师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不只是提高“教学”的质量,更需要提高课程的质量。而提高课程的质量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作,还是一个涉及“人”的工作,需要观念和意识层面的革新和提升。“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两者的统一,才能提高课程的质量。因为,高质量的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懂得如何教,还需要教师懂得选择什么来教、根据什么来选择,理解所教内容在整体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今天,在高校办学条件基本得到保障、外围改革基本就绪、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就位的情况下,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发展、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念、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之一。
  
  四、促进高校教师形成科学课程观念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师课程素养培训。促进大学教师发展
  在我国,高校教师不管是入职前,还是职后都缺乏真正教育专业培训。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课程素养恐怕还要低。因为,高校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专业教育,他们是以学者的身份、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高校。他们不但职前没有学习过专门的教育理论,即使是人职的岗前培训也因为重宏观、走过场而基本没有涉及课程层面,而且职后培训也主要指向的是学历提升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真正以提高教师教育和课程素养为目标的职后培训在高校里是少之又少。这恐怕是我国高校教师合理课程观念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无论是实施课程,还是开发和创新课程,都需要高校教师具有科学的课程观念和知识。显然,改革高校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大力加强课程理论教育,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念,提高课程实施和开发能力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向。
  
  2.打破科层管理和专家“统治”。推动高校教师参与课程事务
  从管理体制来说,高校教师缺乏科学课程观念的原因除了解放后国家高度集权的课程政策外,另一个显著的原因就是高校行政主导的课程管理模式。两者都让普通高校教师失去了参与课程事务、反思课程政策的权力和机会。1985年之后,高校课程管理从国家统制走向高校决策之后,高校教师在理论上获得了课程事务的参与权,从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高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但是时至今天,普通高校教师对课程事务的参与仍然十分有限,高校行政主导的课程管理模式成为其中的重要障碍。今天,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大都是由管理部门发动和主导,改革的理念、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都是由管理部门(或其聘请的课程专家)制定好并交由普通教师去执行。这就实际上又把普通教师置于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地位,课程的话语权垄断在管理者和课程专家手上,普通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被给予的安排。他们无需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等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够将自己融入与学生以及知识的共同关系中去反思和革新课程,仍然只是无“目的”地忠实执行外部已制定好的教学常规而已。与此同时,由于课程改革远离于广大教师,因为忽略了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使得很多在管理层看来科学合理、最合乎需要的的改革措施因为没有获得教师理解、认同和支持,最后实际上沦为了作为摆设的“花瓶”,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我们认为,打破课程管理的科层体制和专家“统治”,推动教师参与课程事务是任何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也是教师形成科学课程观念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普通教师参与课程事务,不仅是为了编制出教师满意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改革过程本身使教师能站在整个人才培养的高度,对所教课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明确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位置,提高自己反思、革新和驾驭课程的能力。
  
  3.鼓励高校教师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全面参与教学质量建设
  高校教师课程观念的欠缺也源于教师对高校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忽略的。这种忽略有两种原因:一是高校和教师过分重视科学研究,轻视了教学研究。另一个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道路。因为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高等教育研究成为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专业者”的权利和责任,广大教师被阻隔在高等教育学的大门之外。而由所谓的“专业者”开展的高等教育研究往往远离于具体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工作,热衷于超越具体专业和课程的一般宏观问题研究。这样一方面带来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另一方面也让普通高校教师失去了思考课程和教学的动力和机会。显然,促进高校教师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念,需要鼓励高校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开展课程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认识、反思课程,提高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