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建构的误区与归位(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吴华 发表于:2011-08-18 14:58  点击:
【关健词】教学特色;教学管理:高职管理
二、树立正确的目的观、手段观与评价观 理念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理念正确是保证行动正确的充分条件。高职院校在建构自身教学特色时,应树立正确的目的观、手段观与评价观。这三者中,合宜的目的代表行动的意

  
  二、树立正确的目的观、手段观与评价观
  
  理念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理念正确是保证行动正确的充分条件。高职院校在建构自身教学特色时,应树立正确的目的观、手段观与评价观。这三者中,合宜的目的代表行动的意 义,正确的教学特色建构目的表示着行动的方向和努力目标,一切要素和动能都要往目标方向努力;手段则是达成目标的方式;评价观则要解决谁是评价的主体与评判的标准问题,关系到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一) 学生素质发展是建构目的,树立学生发展第一的思想
  教学特色是学校办学倾向性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精心总结并加以推广的。它代表了学校办学的“亮点”。学校作为社会肌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要和多种社会关系发生联系,受多方因素制约,因此就要承担多重职能。但其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人才培养,办学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这一根本职能进行。一些院校建构教学特色的出发点却并不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为了博名、进位,没有把重心放在学生发展上。最终,这种仓促为之、勉强为之的特色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慢慢消弭。良好的教学特色是“大众型”的,而非“精英型”的,它必然是真正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是真正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的,这是特色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特色建构是否提高的第一标准。
  
  (二) 提高教学质量是手段。树立教学中心的意识

  教学是落实学校根本职能(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高质量的教与学。学校办学的任何重大行动都应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当前高等学校普遍都面临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由于其定位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这就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种压力下,有限的人、财、物分配应该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宝贵的智力与管理服务也应保障教师能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就是要促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与教学环境四因素形成最优化组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建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追求教师、学生、媒介与环境等“四维”的最优组合。任何一维的缺失都会损害特色建构的整体效果。教学特色的建构只能是强化这一特点,而不是弱化这一特点。例如,上文提到的教学特色建构过程中的“行政主导”倾向,就是“四维”中“学生(发展)”这一维度缺失的体现。在实践中,有的教学特色建设过度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保障条件建设,重视一次性投入,而忽视了硬件与软件、与管理的最优化组合:有的高校则主动放弃了教学第一的思想,忽略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主渠道”的作用,采取了“放羊”的方式,淡化了指导学生主动与教学媒介(表现为生产工具)、与教学环境(表现为生产环境)的结合,在客观上降低了教学效能。
  
  (三) 社会认可是评价标准,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改革思路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把社会评价置于重要地位。学校在办学时应贯彻“开放办学”的思想,改变原有的“学校内部事物,不愿外人插手”陈旧观念,主动在教学特色建构中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切实把“为社会提供可信赖的优质毕业生”作为特色建设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往往忽视外界的做法和看法,关起门来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所谓“特色”:有的学校还不重视对外交流,闭门造车,不了解同行正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也不了解同行对自己的真实看法,而只愿听校内的誉美赞颂之词。这种教学特色,难以获得社会的公认!因此,有必要要求学校更加注重社会、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更加注重一线教师的心声以及学生的真实意愿,更加关注同行已取得的成绩,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摆脱自以为是的毛病,通过扎实的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
  因此,只有树立学生第一、教学为本、社会认可的指导思想,教学特色建设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的逻辑关系:只有教学特色建设真正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认同。
  
  三、正确建构教学特色的策略
  
  树立了正确的目的观、手段观与评价观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一定的操作策略以实现预定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影响一所学校建构教学特色的因素有很多,但更根本的则是要把握建构主体、建构环境与建构保障等三方面。
  
  (一) 优秀的教师是特色建构的主体
  人是一切事物发展进程中最能动的因素。建构主体要解决的是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教学特色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应是教学双方施教的一方——教师。人作为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决定了教学特色的建构必须真正树立“人本化”的策略。当前学校在建构教学特色的时候,更愿意借助资金的力量、机器(实验室、实训室)的力量、教育理论的力量,校外专家的力量,而忽视了建构教学特色的真正主体——教师——的力量。即注重外部力量、忽视内生力量,重物轻人。这些“外铄”的教学特色由于没有从本校本身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生发,因而不能真正适应校情、学情与师情,很难得到本校教师的认同、拥护与实践,最终使教学特色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中。
  教学特色建构所要依靠的所谓“优秀”的教师,是指能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结合起来,能够对书本知识和抽象的教育理论进行解构、改造和变通,以适应复杂的现实情况的“智慧型”教师;同时,优秀的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情感能量”,能以突出的人格魅力、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职业情感实现育人功能。因此,教学特色建构的首要因素即有赖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二) 创新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建构的动力
  某一学校的教学特色是无数微小的教学创新的不断积聚与沉淀。它作为一项创造型活动,对创新的氛围要求很高。“博厚,所以载物也”(《中庸》)。管理者宽容厚重的管理作风有助于营造宽松、进取的学校文化氛围,有助于催生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宽容的环境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与校风,有助于思想、创意与精神的滋生发育。它鼓励创新,容忍尝试,宽容失败;它鼓励教师的互动交流,赞赏在沟通过程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支持教师将刹那的灵感付诸行动。这些正是形成教学特色的关键因素。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家长式”和“一言堂”作风仍然存在,倾向于通过强制型的行政管理的手段来管理教学与学术,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缺乏包容心,宽松而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因此,要大力建设能适应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新型学校文化,加快培育教学特色。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