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异问题研究基本理论概述(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袁东 发表于:2011-08-18 14:54  点击:
【关健词】大学:同异机制:同质化:多样化
4.三维度以外的一个独特视角:心理学 对组织机制的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人类行为理性假设基础上的,在这一传统下,研究都是假设在大规模和复杂的环境中,组织的行为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和内部制度运行法则支配的。但是,

  
  4.三维度以外的一个独特视角:心理学
  对组织机制的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人类行为理性假设基础上的,在这一传统下,研究都是假设在大规模和复杂的环境中,组织的行为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和内部制度运行法则支配的。但是,戴蒙德等心理学家却另辟蹊径,用心理学建立了组织同一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模仿和理想化”的感情移置。这种理论在中国也可解释得通,比如少数实力雄厚、傲视群雄的大学或那些“以天下为使命”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者们可能就是所谓的“渴望被模仿的领导者”,而这种强烈希望其他学校尊敬和服从的组织情感或称组织文化被从上到下的各级组织“形式内在化了”,从而形成了各层各类大学的同质化和行政化。
  
  四、对“大学同异机制”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通常而言,大学意味着“创新”和“多样性”,但难以确定从何时起,人们却越来越意识到:大学正日益同质化。这正像马丁·特罗所说:“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这确实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我们置身于一个有不同哲学观、教育观、社会观、伦理观、宗教观和意识形态信仰的多样化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回避在经济规则、社会组织、知识结构、行业设置、语言应用、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益趋同的全球化浪潮。同质化和多样化都不是新的,也不一定是绝对相互排斥的概念和现象。对于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来说,同质化并不意味着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的思想和实践,多样化也不是要把中国和西方隔离开的意识和行为。对于高等教育的内部各种范畴而言,同质化不意味着高等学校之间不能相互学习和模仿,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大学发展900余年的历史中经常发生。多样化也不是要中国的两千多所高等学校或全世界两万五千多所高等学校都要特色各异、与众不同。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或大学是主动向“同质化”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摆动。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比起其他国家可能格外有些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和体制弊端却非常有助于激发理论工作者从反面思考高等教育多样化必要性。对大学同异机制和多样化问题研究的背后,其实可能是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认识到多种形态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主题,而不是只有一种某种理论认为“正确”或符合某种环境的“现实”的存在才是正常的。如果我们能这样理解的话,多样化观念就是对现实的、又总让我们迷惑不解的高等教育信仰的挑战。因为那种信仰认为,关于现实的制度、办学理念的形成和道德的建立只能有一种正确的答案或选择。世界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和多样化交互影响和共存的复杂形态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可以有许多不一样的观念和组织框架,并不一定存在一个决定何为“正确”的、压倒一切的大学建设标准。总之,正像刘延东同志在2009年教育部部属高校第19次咨询会上讲话所说:“我国高校有多种类型,每一类高校承载着独特的功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专长,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一种模式…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
  
  注释:
  (1)[美]Jon Elster.Alchemies of the Mind:Rationality and the Emotions[M].Cambridge u—nlversity Press.1999.1.
  (2)周希澄.常用生物科技词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01.
  (3)http://baike.baidu.com/view/180604.htm.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5)马克平,钱迎倩.《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过程与主要内容[J].生物多样性.1994-2(1):54-57.
  (6)(7)徐细雄等.多外组织构成多样性研究综述卟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7):5.
  (8)梁巧转等.多样性的类型、度量及主要研究方法卟管理评论.2008.(11):51-55.
  (9)李宗玲,汪水英.江泽民世界多样性思想理论创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6):69.
  (10)张广宇.试论江泽民世界多样性理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27.
  (11)http://wenku.baidu.com/view/11f2c88a6529647d272852fc.html.
  (12)D·Riesman.Constraint and Variety inAmerican Education[M].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56.(13)F.Newman.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R].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2:12-16.
  (14)Martin Trow.On Mass Higher Education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c].http://gspp.berke—ley.edu/academics/emeritus/docs/.
  (15)朱清时.大学同质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
  (16)U.Teichler.Diversification?Trend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shape and size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8(56):349-350.
  (17)Qiang Zha.Diversification or Homogeniza—tlon:How Governments and Markets Have Com—bined co(re)shap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Its Recent Massification Process[J]Higer Educa—tion.2009(58):41-58.
  (18)Meyer&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卟AmericanJournal ofSociology.1977(83):360-363,
  (19)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9.
  (2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5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