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2)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 作者:王金宝1, 蔡海江2 发表于:2011-08-04 18:28  点击:
【关健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精神,学生,创新,发展,知识,培养,能
其次,要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理念制定大学管理制度。西方传统把大学定位于学术组织,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一流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了一流大学以学术发展为主旨、创造先进思

  其次,要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理念制定大学管理制度。西方传统把大学定位于学术组织,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一流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了一流大学以学术发展为主旨、创造先进思想和科学成果、善于批判社会和引导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气质。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大学长期运行于一种行政性、功利性的环境中,大学系统缺乏相对独立性。如果大学长期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中,那必然形成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作机制,由于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强化难以使大学形成或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那就很难形成优良学风和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也自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环境入手,对大学有一个准确的定性与定位,把大学当作学术组织来建设,塑造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注重“文化传递作用,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深刻领悟,进而陶冶学生的人格和灵魂”[7]。在此前提下,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制度,或者在制度的制定中考虑到文化发展的因素。首先必须确定涵盖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校训,作为指导师生行动的精神支柱。然后围绕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具体制度。
  三、彰显自身独有的精神是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内在动力
  要保持一所大学长期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非常困难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能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必须拥有的大学理念之外,还必须有自身独有的精神。
  首先,要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并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世界知名的大学,都站在了批评、创造和追求真理的前沿,批判精神是一所大学、一位教师、一名学生创新的思想源泉,也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更是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现代大学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逐步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一要创新管理体制,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满足学生的文化活动需求。大学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和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与优秀大学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努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问题,优化活动的方式和途径。二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教育应提倡个性化和多样化,尤其在教育方法上不要拘泥于讲授,要与启发、讨论、讲座、辅导、专题论坛、网上交流相互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合作能力。第三,创新交流方式,增强学校的开放意识,让文化兼容并蓄。为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学校对外开放的步伐要明显加快,要由过去的接待交流转为合作交流,由单一交流走向多向交流,广泛汲取国内外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其次,要具有独立精神和追求特色精神,让校园文化活动打上自身独有的烙印。作为大学而言,必须具有超脱于任何阶级、派别和权力机构的独立精神去保持和发展自由知识和价值。独立精神是大学之魂,它使大学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代表着创造的力量,而在人类致力于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大学又是进行伟大探险的先锋。树立伟大理想,传承伟大遗产,开拓思想和知识的疆域,这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创造性源泉,是大学保持自身独立的坚定力量,是校园优秀文化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虽然知名大学在发展上具有整体优越性,特色相对比较明显,但地方大学也可以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努力追求与一般大学不同的自身优势,突出地方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实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学精神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它的形成是人类不断探索实践的产物。只有弘扬超拔的大学精神,具备大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制度,办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色,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富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同样,大学精神也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所大学,没有超拔的精神,就很难创新出有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谈不上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2] 杨东平编.大学之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2,11.
[3] [美]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
[5] [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137.
[6]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70-171.
[7] 周韶伟,向 昭.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载体及育人功能[J].学习月刊,2010(3):16-17.
[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