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的反思(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锋 陈光 葛玉梅 发表于:2012-07-27 12:08  点击:
【关健词】本科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3.设置创新类选修课 部分高校开设了一些创新类课程,诸如创新原理与创新设计、知识经济与创新、发明创造方法与技能、创业学、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创新创造与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心理训练、创

  3.设置创新类选修课
  部分高校开设了一些创新类课程,诸如“创新原理与创新设计”、“知识经济与创新”、“发明创造方法与技能”、“创业学”、“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创新创造与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心理训练”、“创新能力基础训练”等等,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创新类选修课程体系〔1〕。  4.实施创新学分奖励政策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动力,部分高校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在创新实验、创新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学分;还有部分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
  5.积极探索研究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部分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课堂,逐步提高学生研究型作业的比重,以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其他系列化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高校创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 问题
  在当前各高校探索创新教育实践的热潮中,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入
  1.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相混同
  各高校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比较典型的是用创新教育替代素质教育,认为创新教育比素质教育更先进、更高级。具体反映在实践中,就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短期效应,往往只关心通过教育后学生是否产生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方法、新点子、新发明,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在对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上也存在认识误区,很多高校师生都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创新教育则强调培养出的人才应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也涉及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从理论体系到实践原则,从教学模式到课堂管理,从课程教材到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2〕。
  2.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
  各高校师生均对创新教育期望很高,普遍认为“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在“教学目标上要着眼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且大多是“口号”多于实践,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很少〔3〕;对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多以领导讲话为依据;对原来的教育模式中哪些需要继承与发扬,哪些需要改进,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来。
  (二)缺乏清晰的创新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1.对创新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的整体设计
  提出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创新教育的第一步,如何从宏观上设计、建构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的创新教育体系,并能使各体系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艰巨任务。就各高校现实情况来看,如何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校园为边界、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的单纯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融知识传授与探索研究为一体、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国际与国内接轨的系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各高校深入研究〔4〕。
  2.对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模糊认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