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方面论文(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黎志强 程兰华 齐伟建 发表于:2013-03-30 21:41  点击:
【关健词】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2. 着眼需求整合资源,优化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大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积淀升华 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学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

  2. 着眼需求整合资源,优化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大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积淀升华
  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学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对原有的文化素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增强了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内的,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文化素质在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积淀升华。
  (1)整合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学校从1994年开始在大学生中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经过近20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全校本科生中逐步开设了100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规定学生必须修读5个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在2006年、2010年两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收缩战线、优化结构、凝练特色、服务学生的要求,对分散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规划、整合、完善,凝练为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经典名著赏析教育课程、思维及道德养成教育课程、政治法律素养教育课程、知识普及教育课程五大课程模块,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而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规划体系和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哲学导论、科学技术哲学、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读、西方文化概论、大学生实用心理学等13门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同时,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使二者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指向的一致性,同一性。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校积极推进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通过组织教学观摩、参观、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等,积极开展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特点规律的研究,主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普遍采用了情景式、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和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启发思路,加深认识。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校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文化素质类课程成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加重论文及答辩式、案例分析式考试的份量,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这种考试评价方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思的目的。
  (3)加强队伍建设,编选精品教材。学校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配备了专业老师,制定了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培训学习、加大引进力度等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建设,购买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类书籍、影视资料等,丰富学习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编写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教材,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的质量。
  3. 注重实践行为引导,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让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教化养成
  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一个知行合一、教化养成的过程,而其主体实践和切身体验活动,是将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途径。学校通过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为三大支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系列化、届次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拓展到实践,从课堂外延到校园,延伸到社会,由耳濡目染到身体力行。近年来,学校先后在校内、省内外建立了一批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红色圣地参观研讨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经典诵读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知识储备服务社会,亲身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之中,不但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挖掘了自己的潜力,体验了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带来的快乐,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这种价值体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和主体认知,升华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
  4. 熏陶感化以文化人,拓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让大学生在人文和谐的氛围里诗意栖居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氛围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近年来,学校以红柳品牌文化为引领,通过积极拓展、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让大学生在人文和谐的氛围里诗意栖居。
  红柳精神是兰州理工大学90余年形成的办学特色和光荣传统,学校深入挖掘红柳精神的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富于创造性的红柳品牌文化。学校推出的“红柳大讲堂”,受到师生员工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创作的诗歌《红柳颂》,已成为师生员工耳熟能详的校园文化经典作品;创办的红柳网,月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在红柳品牌文化的带动、示范、辐射、提升下,红色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心理文化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从学校到学院、社区、班级、社团等各层面全面展开,系列化、届次化的科技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推进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全方位覆盖,使大学生在人文和谐的浓厚氛围里得到浸润和熏陶。 四、实践体会
  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原则,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深化了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点规律的认识。
  首先,要遵循“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指导原则。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建立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目标任务、方法渠道提供了基本遵循。就是要坚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教育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为目标,以课堂教育、实践体验和文化熏陶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用体系化的知识教育,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人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诗意化的熏陶环境,使教化养成、知行合一、以人化文、以文化人相统一,让大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这样的文化氛围,乐意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快乐,从内在素质上整体提升文化品位和素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