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分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慧莲 发表于:2009-12-25 20:19  点击:
【关健词】高校贫困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贫困生在接受社会各界经济资助的同时,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淡薄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这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他们加强感恩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如何培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分析)贫困生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拨款每年都在递增;社会上也有不少热心人士、民间机构和公司企业对在校学生或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各项奖助学金;学校更是加大力度,认真落实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多贫困生也由此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怀抱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社会。
  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受到资助却不感恩,关于这方面的报道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体,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例如,2003年逾千名圆了大学梦的学子中,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感激之情的学生只有不到一成,写过两封信的不足10人;2004年一名“辛酸父亲”对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偷改入学收费通知来多要钱物进行控诉;2005年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的深圳歌手丛飞生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已在深圳工作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来看过他;2007年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 受助一年多未曾给资助者打过电话、写过信, 也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些报道反映出当今一些高校贫困生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和缺乏的现象。如果这一情况进步蔓延,不仅社会各界助困献爱心的热情会减退,贫困生自己也难以有正确的心态走向社会,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就此对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做一分析,并对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一、部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如何培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而时下,一些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对于曾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人,也应发自内心地感激,并把这种感恩之情以适当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忘恩负义。为什么有些受到社会关爱和他人帮助的贫困大学生会出现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呢?笔者觉得应从内部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1.感恩意识淡薄的内部原因
  (1)自卑的心理引起反常的自尊(如何培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分析)
  部分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凸现了金钱的重要性,也使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上的优越感消失殆尽,和别人交往时因为经济上的局促也显得没有底气。他们把贫困视成一种耻辱,经常郁郁寡欢,久而久之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害怕别人洞穿自己经济上的窘迫和心理上的不安,这些学生便以自我封闭的逃避方式以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同学提及自己的贫困,害怕受到嘲笑、讥讽,更不愿意面对受人资助的现实,认为自己是无可奈何接受别人的“施舍”,所以在内心根本无法产生感恩的心理。
  (2)“仇富心理”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贫富差距变大的社会现实。一些从小在贫困重压下度日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贫困往往遭受各种歧视,心理素质和处事方法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他们目睹父母亲辛苦却依然改变不了贫困的现实,便在心里增强了社会分配不均造成不公的想法,难免不会看问题走极端,滋生某种“仇富心理”,以为富人捐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资助我的都是企业家,都是富人,这些钱不用白不用,凭什么要感激”?这种心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2.感恩意识淡薄的外部原因
  (1)家庭情感教育的不足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通常忙于为生计奔波,很多经常在外打工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教育和思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为了儿女过得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而在精神方面, 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上却几乎是一篇空白。情感上缺少沟通和交流导致孩子缺乏对父母的同情、尊重和理解,甚至视父母的辛苦为无能。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下长大的一些贫困生很难对社会上其他人给予他们的帮助产生感激心理。
  (2)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如何培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带来的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等也都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致使部分学生包括一些家境困难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并出现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社会转型中也使得我国的教育体系功利性变重,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主要还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为尺度,也使得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因此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上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率。
  
  二、感恩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意识也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学会感恩是做人的支点,也有助于有感恩心理的贫困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迎接自己的生活。要培养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感恩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