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从模因论角度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信息、达成交际目的。所以,语言也是一种交际行为。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成功的标志并不是看听者是否识别话语的语言意义,而是看听者是否从话语推断出说话意义。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要确定交际者的暗含意义,受体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即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储存在受体大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百科知识)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
关联论认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关于世界的假设集。(Sperber&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交际者的认知环境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交际者对所处的认知环境进行再认识和互明的过程。从发话者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即通过话语引起听话者的注意,诱发他去思考。从受话者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即受话者从发话者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发话者的意图。
三、语言模因现象和关联理论
(一)语言模因现象
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与发展。Blackmore曾经指出,凡是能够通过模仿而被传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模因。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应该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言模因的方式多种多样,层面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有语音模因、语义模因及语篇模因等等。如流行歌曲及超女、快男选秀活动的传播就是典型的模因现象。另外,看完2009年春晚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后,老百姓去餐馆点菜,和餐馆服务员之间最常见的对白就是“这个真没有”,“这个可以有”,“咱不差钱”;以及今年春晚郭冬临小品《一句话的事儿》后,其中台词“不就一句话的事吗,心里阳光点行吗?”迅速在人际交往中传播开来,表现为一种语言模因。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有可能随时随地创建语言模因并传递语言模因所蕴含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语言模因进行阐释。
(二)语言模因现象的关联理论阐释
从语言模因的构成方式看,模因体与本体之间,涉及语音、语义和语篇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语音、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语言模因现象进行分析。
1、语音模因的关联阐释
语音模因分为两种——同音模因和近音模因。音同或音近的两个词在发音上存在很大关联易于引发联想,人们很容易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进而从已有的旧的语音形式推导出音同或音近的其他词语。如以下语料中的语言模因现象:
例: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
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
箭牌口香糖 一箭如故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
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化妆品公司的广告)
上述各例均采用了谐音模仿,人们利用读音上的相同(似)之处,借助人们所熟悉的字、词、句,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当人们看(听)到上述语料时,会马上联想起它们的本体:“哑口无言”、“刻不容缓”“一见如故、一见钟情”、“默默无闻”及“趁早下班、请勿逗留”, 人们的注意力不禁会为它所吸引,从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由此可见,寻求最佳相关性的语言基础是语言模因成功的重要保证.交际双方把握最佳相关原则后才会使模因体与本体相匹配,达到成功的交际。
2、语义模因的关联阐释
除了可以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寻求最佳相关并创造语音模因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语义上的相关来构成语义模因。人们往往可以借助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以已知信息为出发点,通过联想和类比手段,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认知效果,创造出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新词,或根据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反的需要,临时仿造出一新的语言形式。如目前流行的语言表达:“我妈喊我回家偷菜呢!”、“土豆,一切皆有可能!”及“哥不是传说,是寂寞。”等都是和模因本体相关的语义模因。
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模因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的语言形式的能力也较强。如下例:
例:“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分不在服务区。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情感不能再充电。横批:爱若移动,心无联通Sperber和Wilson把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模式中的关键词是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信息意图即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它可以帮助听话人明白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即“明说”;交际意图,是让对方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的意图,往往包含话语的隐含意义。上例模仿对联的结构,交际者对已知的信息——手机术语“欠费”、“停机”、“服务区”、“应答”、“占线”、“充电”、“移动”及“联通”出发,得出语境假设即“明说”,进一步进行联想,通过推理明白对方的隐含意义。因此,语言模因在此短信情景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联想,寻求最佳的相关性,构成了语义变异,达到了很好的语用效果。
从上例看出,关联是基础,大部分语言模因是关联的。但仅仅关联还不够,语言模因的存在还离不开人们的联想和类比。通过联想,人们将本体和模因体统一起来,使模因体既陌生又新鲜。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够看出它带有明显的本体痕迹,故往往能被理解。
3、语篇模因的关联阐释
人们在交际中常常利用现成的语篇格式或故意模仿原有的腔调来仿造另一结构、腔调一样的语篇,这样做显然符合最佳相关的经济原则。人们充分利用相关原则,实行语言中的“拿来主义”,即新的篇章不改变原有句式结构,甚至还保留其中某些词语,人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原文,这在日常交际中也常见,如下面这首模仿乡愁的诗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