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费分层视角下的社会公平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岑茗 发表于:2012-12-25 15:12  点击:
【关健词】消费分层 社会公平 分配
消费分层是研究社会公平的一个新视角。在大众消费时代,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消费分层的日趋明显,人们需要利用消费的方式来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满足感。贫困人口基数庞大,难以预测的就业、教育、医疗消费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消费的比例与日俱增,追求商品附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社会地位等带来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也开始兴起。与此同时,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消费的层级化现象也日趋明显,消费已然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一、消费维度中的社会分层
消费分层作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新的视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平等的必然结果。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各行业、各职业分工的差别,对于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工作复杂程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推动社会的发展。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根据各职位的重要性、技术性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提供相应的报酬。社会分工的日趋专业化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差异,从而产生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正是通过这种相对协调的个体分配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通过社会分工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消费分层从根本上说,是资源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分配差异导致的消费机会差异, 它既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和体现, 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分配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由于分配领域中双轨制和隐性收入的广泛存在,职业和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运用先前的社会分层研究已经很难反映中国的社会现状,消费分层成为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维度。在社会分层理论中,消费分层应当与职业分层、收入分层、教育分层等密切相关。实际上,消费分层具有其他分层分析不具有的优点。
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在消费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消费体现了个人在资源的获取过程中的竞争,是个人对社会分层的适应与能动性的反应。因此,消费行为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竞争,是社会分层的反映。消费文化因而象征性地再生产了人们的社会分层,并体现了人们符号性的竞争关系。消费分层作为与社会地位密切相连的替代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分层的实际状况,并加剧社会分层的程度。大众消费时代,人们通过 “符号消费”这一阶层消费的具体形式来宣示自己的阶层归属,从而获得超越消费本身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加强了消费分层的趋势。于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将消费分层放在与传统的社会分层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研究。
消费分层,是与社会分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消费者个体差异性的角度来看,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差异导致人们在消费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分层的现象。消费方式作为表现不同等级梯度的个人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方式之一,是决定人们社会分层位置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层导致了人们在消费方式上的差异,而消费分层的产生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加剧了社会分层。
二、消费公平的内在阻碍
消费分层的“马太效应”造成越穷者越穷,越富者越富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固然,促进消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但我国社会消费公平仍存在着诸多阻碍。
1.贫困人口的基数庞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得出的中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
首先,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足以令中国政府警觉,按经济学的一般说法,基尼系数超过0.4已经进入贫富差距过大的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就意味着可能发生社会动荡。在中国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依然偏多,贫富悬殊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的消费,从而影响到社会公平。
再者,农村贫困人口制约国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支配的收入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7.4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01%,按照人均年收入低于683元的贫困标准,2005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自1985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并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此外,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除消费能力外,消费观念也较弱。早在鲍曼之前,汉娜·阿伦特就提出“富足与无休止的消费乃是穷人的梦想,穷人秘而不宣的愿望不是‘各取所需’,而是‘各取所欲’”从消费结构上看,尽管我国居民用于饮食消费的支出逐年减少,但恩格尔系数仍然偏大。2005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5%。可见,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消费的需求的重点依然是基本的温饱问题。
2.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今,中国正面临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的压力,并且失业率的提高也将导致城市出现大量贫困人口。2003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6075万人,就业人口为74432万人,失业人数已达1643万人。尽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7%,但专家预测我国的实际上失业率在20%左右。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国家地位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三个社会问题中,下岗就业占35.6%,可见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无论是结构调整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年龄供求不对称性失业还是性别供求不对称性失业,都是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对就业问题得不到满足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收入的不稳定,最终影响的势必是人们的消费能力。
3.医疗费用的诸方失灵。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难题,难以预测的医疗费用不仅吞噬了改革的成果,也阻碍了消费的公平。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GDP接近40亿元,医疗总费用去年占GDP的5.2%,总费用约2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1400元。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支出水平,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水平仅为其几十分之一,差距非常大。由此可以想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支出水平将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药品的虚高定价与医用卫生材料的高额定价,医生的诱导性收费,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都是导致高额医疗消费不合理增长的因素。医疗费用的不合理的增长,不仅损害了病人享受医疗服务和保障的权利,加重了患者的消费负担,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中,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的垄断性尤为明显,医疗服务人员常常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一些传统设备可以解决的病症,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选择更先进、更昂贵的技术和设备,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消费,这种医疗服务领域的“萨伊定律”在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医疗消费中普遍存在。政府在解决药品价格严重脱离其本身价值的问题上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由国家计委对指定药品进行限额降价,医院药品实行集中招标,“以药养医”等。但这些改革并未收到明显的成效,许多限价的药品以新的包装和名称出现,集中招标的药品多数堆积在仓库。在诸方失灵的情况下,高额医疗费用严重阻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