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世纪西欧形成集中式私有产权制企业至今,世界各国曾先后出现过纷繁复杂的产权结构类型,但各类企业的发展命运迥然而异,有的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有的则经历了萎缩、反复起伏和消亡的过程。这其中固然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原因,但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首先应当从经济根源上寻找其深层规律。M.T.Hannan和J.H.Freeman认为市场机制相当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组织在环境中能否生存与生物的适者生存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能力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1]。本文也以生物界的自然选择规律来类比研究企业产权结构的变迁。
一、企业的生存竞争现实
生物的进化是具有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有利变异的变种将有较多的机会被保存并得到发展,而生存能力较差的变种,将不能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而消亡,导致该物种的数目减少,这种优胜劣汰机制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与此类似,生存竞争也迫使企业千方百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其产品的个别成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壮大自己的竞争实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产权结构自发地产生变异或主动进行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特征,为系统演进提供了众多可能性,其过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试错。所尝试的各种变异中,谁也不能预见哪种产权结构将是最有效率的,哪一些变异能够被企业强化并在市场中扩散,因为缺乏挑选出最有效率结构的信息和知识。产权结构变异的有利与否不是只能依靠市场的选择,而且还要看它们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率上的优势。
面对市场生态提出的挑战和机会,各种产权结构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反映在成本和利润差距上,使企业面临不同的前景:扩张、萎缩、生存、死亡。发达国家中每年都有上百万个新企业诞生,但其中只有一半能坚持18个月,而仅有1/5能生存10年[2]。据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关于全球策划的研究,《财富》排名前500强的企业从产生到衰亡的平均寿命只有40~50年。1970年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到1982年就有1/3销声匿迹[3]。阿姆斯特丹市斯特拉提克斯集团的爱伦·德·鲁吉的研究表明,在日本与欧洲,所有大大小小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3]。英国和美国曾进行样本分析,发现10年前开始调查时还存在的公司有1/3最后消失了,其中80%是由于接管或收购[4]。日本从1976—1985年共10年间,每年发生法人企业破产次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重为0.81%~1.15%[4]。
通过对中国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国3 249 342家企业中,2004年共有214 498家停业,41 411家当年关闭,6 978家当年破产[5]。每类企业都有停业、关闭、破产的情况发生,只是其发生的比例存在差距而已。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当年停业、关闭、破产的比例为11.46%~15.14%,而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停业、关闭、破产的比例为6.32%~7.60%之间[5]。大量发育不良的企业遭到夭折,存活下来并长期持续成长的只是少数,这就是企业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
二、企业效率对产权结构类型的筛选机制
企业产权结构包括集中私有型、合伙型、分散私有型、国有型、集体型、法人型、混合型等主要类型[6]。由于企业产权结构的不同,导致公司治理机制、资源配置能力(资本筹集能力、劳动配置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规模经济、管理水平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企业异质性,在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之间形成效率差异[7],这种效率差异可以通过优胜劣汰与相对消长两种效应来发挥其对企业产权结构类型的选择作用。
(一)筛选机制的优胜劣汰效应
企业效率差异能导致其不同的命运:生存或死亡,兼并或被兼并,即通过如下两种途径来体现优胜劣汰效应。
1. 企业实体存亡。具有某种产权结构特征的企业,由于其产出率较高,在市场竞争中较容易生存下来,不容易破产,并且其核心能力难以被高成本劣势企业在短时期内模仿与替代。而对其他产权结构特征的企业而言,由于其产出率较低,容易丧失偿债能力而破产或被解散,有被淘汰的趋势。虽然可能存在学习机制,但一些企业可能会在它们成功学会如何改善它们的绩效之前就破产了,或者由于体制的根本原因而没有机会来实施它们的学习机制,因为企业要及时调整它们的产权结构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2. 产权转移。当具有不利产权结构特征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其相对效率下降到某种程度时,就会遭到投资者抛弃,使其股票价格下降。当抛售股票行为明显影响到股票价格时,其余股东或者被迫对企业进行股权改革,或者被具有效率优势的竞争对手兼并、收购,其资源配置得到调整。通过产权的流动、转换和重组,化被动为主动,打破原来的资源配置格局,企业被新的更有效的产权结构所取代。这种股权改革、兼并收购行为以企业的全部产权或部分产权为交易对象,使资源向效率高的方向流动,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高效率的产权结构能集中更多的资源。从宏观角度来看,体现了低效率的产权结构不断被高效率的产权结构所替代的趋势。
(二)筛选机制的相对消长效应
在企业经济领域,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它们的经营范围,就需要资金和利润作为竞争的资源基础,这种资源基础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利润积累或者企业外部的股东投资。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投入产出效率与市场价格共同决定了企业获利大小和获得股东投资的可能性。于是,从下面内、外两个途径导致不同企业的此消彼长。
1. 企业内部途径。在同样投入的前提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高的企业能得到较高的产出率,降低其产品成本。凭借其个别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价格优势,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出售其商品,取得超额利润,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扩大销售市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该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得到市场的肯定从而获取扩张能力,企业资本获得高的增长速度,通过扩大自身规模来实现自我发展。相反,低效率的企业难以获得资本的补充,或者由于亏损经营,其资本越来越萎缩,从而在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少。
2. 企业外部途径。社会资本总是投向获利前景较好的企业。投向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受等量资本要求获取等量利润的资本权力和本性所要求,会从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抽出,及时转移资本到收益更高的企业。效率优势企业由于投资回报较高,能获得增资扩股,以集中更多的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而当企业效率低下,失去竞争能力时,比较利益减少,会导致投资撤退和资源的外流。通过这种一升一降的资源转移,使效率不同的企业获得的外部资源形成此消彼长效应。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