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在一部影片中电影音乐风格的形成要考虑诸多因素:影片的题材、形式、导演的艺术风格以及影片的内容都直接影响电影音乐的风格;影片所反映的民族生活和时代特征,都要求音乐具有相应的民族的、时代的特色;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对电影音乐风格也有很大的决定性。由于每个作曲家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创作方法各不相同,他们对影片的题材、样式、主题思想的把握、音乐语言、音乐形象的创造、作曲技法的运用和艺术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就各具特色。随着作曲家生活的变化、文艺观点、电影观点的改变,思想感情的发展,表现能力的成熟,等等,都会使作曲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电影音乐风格。因此,电影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
一、电影音乐对时代性的体现
虽然不同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各不相同,但作曲家都在一定的时代中生活,他们的作品必定带有时代性的烙印,使得电影音乐风格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最杰出的作品。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由田汉作故事,夏衍写台本的影片,表现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之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开头和结束前唱的。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因此这首歌曲的词,是他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不得已以“陈瑜作词”化名发表。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在他去日本前写成了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出它的影写谱,后又灌制了唱片,不久就响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的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世界。聂耳在谱写这首歌曲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由于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14个字,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成由6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整首歌曲除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外,还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最后两句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更完美的统一。在影片中,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特强(fff)的小鼓独奏,然后在隆隆炮声中奏出军号的前奏,引出了以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作者用了突然的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引出人们被迫着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是不朽的。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救亡进行曲》由孙慎曲,作于1936年。看过影片《青春之歌》的人,都不会忘记在影片将近结束时那一组震撼人心的镜头:群情激奋的示威游行队伍,同如狼似虎的军警展开搏斗,他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昂首挺胸高唱“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向前猛进。这就是当年“一二•九”爱国运动场面的真实再现。那春雷般响彻云霄的战歌,就是“一二•九”运动前后传遍祖国大地的《救亡进行曲》。这是一首战斗性的进行曲。第一乐节以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音调构成,犹如战鼓敲击,号角鸣响。歌曲以它为音乐形象发展的基础,形成单主题贯穿展开的三部式结构。由于全曲附点节奏和肯定型节奏的贯穿运用,使歌曲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这首歌曲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二•九”运动中传唱最广的两首歌曲。所以,作曲家瞿希贤在为影片《青春之歌》编配《救亡进行曲》合唱谱时,把这两首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情景。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二、电影音乐对影片题材、内容的体现
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毕业歌》也是聂耳作曲,影片通过讲述了一对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陶建平和黎丽琳在满怀抱负走上社会后,竟遭到了各种罪恶势力的沉重打击而最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社会的反动与黑暗。这首歌曲分为四个小段落,旋律与歌词结合紧密,由于歌词的句式多为长短句,所以音乐中的长短句与休止符也较多,非方整性。聂耳的歌曲—般音域都不宽,易学易唱,形象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首歌曲仅有九度的音域,但唱起来铿锵有力,充满了勇往直前的气势。
《辛德勒名单》完整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000多名犹太人,使其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过程。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坚定的纳粹分子,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他雇用廉价的犹太人作劳工,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点幻想破灭了。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他制定了一份他的工厂正常运转“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怀疑,但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纳粹的迫害,一如既往地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不久,战争结束了。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辛德勒送行,他们把一份签名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影片结束时,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走过辛德勒的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表示敬意……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