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汉简新见的两例汉代职官制度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俊民 发表于:2016-01-11 14:00  点击:
【关健词】悬泉汉简;西汉;职官制度;敦煌郡
 内容摘要:悬泉汉简作为汉代邮驿机构悬泉置的日常运作档案文书,与地方机构紧密联系或有亲近关系,对地方的社会与政治制度有较多的涉及。其中所记录的敦煌郡属县长官“令”“长”的变化及郡县吏员的守官制度,是史书不曾记录的史实。对此等变化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代的职官制度,对西北地方政治史研究来说无疑也是一大帮助。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6-0096-08
Two Cases of the Han Dynasty Official System Recently Discovered in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from Xuanquan
ZHANG Junmin
(Gansu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Lanzhou, Gansu 730050)
Abstract: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from Xuanquan regarding th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Xuanquan zhi, a postal institution of the Han dynasty, have provided much information about lo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due to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local institutions. The changes of “ling”and“zhang,”senior officials of the counties within the Dunhuang Prefecture, and the system of acting officials of both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were historical facts previously missing in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A discussion of these changes will be use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Han Dynasty official systems and for researching the regional political history of northwest China.
Keywords: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from Xuanquan; Western Han; official systems; Dunhuang Prefectur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职官制度历来是秦汉史研究的热点,借助简牍文书并囊括史书数据完成的秦汉史职官制度的专著论文甚多,已不便枚举。特别是简牍文书数据发表更多的今天,一些传统史书不曾涉及的基层官吏及组织状况得以再现,成为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敦煌郡是汉王朝郡县制度推行最西端的一个郡,除按照一般郡县机构应该有的吏员外,我们借助史书可以知道的一个是因效谷县得名而为后人称道的崔不意,官职鱼泽尉;一个是能与简牍文书对应的敦煌郡太守快,也是史书中唯一可见的敦煌郡太守。当然,简牍文书出土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敦煌郡的大小吏员,从最高一级的郡太守,到最基层的亭长。其数据之丰富可由几个数字来表现。
敦煌太守的人名,史书仅出现有一个人名快,通过对悬泉汉简的数据整理,我们可以找到23个先后担任敦煌郡太守的人名,并且可以按照大致的任职时间做成编年。时间最早的是本始年间的太守登,最晚的是建平之时的太守永。悬泉汉简之前,敦煌郡的基层组织,人们知道的只有效谷县的一个乡名和敦煌郡的32个里名[1-2]。悬泉汉简之中,仅敦煌一个县就有4个乡名和50个里名。史书记录敦煌郡有玉门、阳关、宜禾、中部、东部五个都尉和鱼泽、昆仑2个障,至于都尉下的状况则不甚了了。简牍文书提供了汉塞防御系统的具体构成状况。防御系统最基层的机构称隧,每个隧有隧长1人,戍卒2—3人;隧之上为部,一个部有6—9个隧,设有候长1人、候史1人;比部再高一级的组织机构称候官,一个候官有10个左右的部,负责防御的汉塞距离有三四十公里;候官之上是都尉,每个都尉有3—4个候官组成。
近期整理悬泉汉简的乡里资料,发现了两个史书和其它简牍文书均未言及的职官,可以为我们认识汉代的职官制度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试作简述。
一  汉代一县之中令、长的变化
汉代一县之中的最高行政长官或称令,或称长。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记: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3]
由之可见,县令或县长,不仅仅是名称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官秩问题。县令的官秩是千石至六百石,县长的官秩仅是五百石至三百石。同样也与县中人口的户数相关,户数万以上方可称令。这是史书的记录。
有关汉代县的状况,还有一种是县、邑、侯国的变迁。史书记录属于县的行政单位在简牍文书中可能是邑[4],史书所言的县名按照简牍文书的记载,又有可能是误记。这是简牍文书对史书的征补。由于资料的增多,我们还发现汉代一县之中长官的称谓也是有变化的,或称令,或称长。在悬泉汉简中,敦煌郡的六个县最高长官多数情况下是称长,而不是称令,但是称令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

          敦煌守长圣 守丞福 

  ⅡT0216②:871
渊泉守长长 丞驯
ⅡT0216②:872
效谷守长合宗 丞
ⅡT0216②:873
广至守长光 遂事 守丞赏
ⅡT0216②:874
冥安长遂昌 丞光
ⅡT0216②:875
以上五简与比较有名的“永光五年失亡传信册”出土时编绳相连,或认为是一个册书,而实际上是册书存档时将两个册书的绳头相连捆在了一起,并不是一个册书[5-6]。它与“永光五年失亡传信册”关系的研究比较多,这里不展开探讨,仅提取其中所出现的五个县名及其长吏称谓。敦煌郡的六个县在此出现了五个,只有龙勒县没有出现。出现的五个县之中除冥安县是直接称长外,其余四个县都是称守长。长也好,守长也罢,均可以看作是县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称长而不是称令,即在永光五年(前49)前后敦煌郡的六个县有五个县都是设长,而不是称令。
那么,龙勒县之长官称长的简文有吗?数量虽少还是有,只是缺少具体的时间,如:
效谷长龙勒长少内啬
ⅡT0215S:333
龙勒长韩长卿长卿所寄王子宾书一封谨到中界……ⅡT0115③:414A
勒长印诣使者凉州
ⅡT0115②:155
出东书八封……一板檄敦煌长印诣都吏张卿
杨檄龙勒长印诣都吏张卿
九月丁亥日下时临泉庆付石靡卒辟非ⅤT1611③:308
以上四简是以龙勒长或勒长在悬泉汉简所能检索的简文,首简性质不明;次简属于查询龙勒长韩长卿寄给王子宾邮书传递情况的文书,可能是邮书传递时出现了遗失情况,需要沿途追查传递记录;三、四简属于“过书刺”中抄录的邮书印章名,以之代替发文单位。龙勒长与效谷长、敦煌长出现的时间一致。临泉是效谷县最东的邮亭,石靡是广至县最西的邮亭,或称界上亭。邮书由西向东传递,临泉亭卒庆给石靡亭卒辟非。二人名仅此一见,缺少可以旁证纪年的必需材料。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