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贾的善行换来恶果。这一类故事指向现实社会,当时正直乱世,世道败坏,人心险恶、人情可畏是封建社会世风日下的重要体现。卷三《医术》,“醉茶子曰:而人定胜天,遂遭造物之忌,岂医术固不贵乎活人耶?无怪乎草菅人命者,皆寿如龟鹤也。”善人短命,恶人长寿,整个社会己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现实中布满陷阱,人随时都可能被陷害。卷三《白郎》,“醉茶子曰:再生之恩,报之以此,此其所以为妖也。”妇人救妖一命,反被其折磨致死,现实生活中亦多此类忘恩负义之“妖”,表现出作者对世道人心的极度忧虑。真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作者以“善有恶报”结构故事,道出世态炎凉,发人警醒。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是相信鬼神存在的,正因为相信鬼神的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具有说服力,在冥冥之中存在一个公正的掌事者,它是正义与公道的象征,惩恶扬善。而“善有恶报”则反映出了作者的矛盾,此时鬼神的存在与否比较复杂,如果存在一个主持公道的鬼神,就会否定“善有恶报”的真实性。但是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类悲剧性事件,一方面表现出鬼神存在的虚无,另一方面反映出冥冥之中有一个徇私枉法,不辨忠奸善恶的“存在”。第二点更为深刻地指向现实,“善有恶报”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建立规则、掌管规则、玩弄规则的“存在”肆意妄为的结果。
三、婚姻思想
原始儒学是将“礼”与“情”相结合,在强调秩序、规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情感的合理性。清朝的统治者则实行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其统治。李庆辰不再一味地遵循和固守程朱理学规范的道德纲常,而是觉察到了情与理之间的矛盾,并开始理性地思考虚伪的道德教条。而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他往往更加注重情,表现出宽容、理解的态度,体现了与原始儒家的一致性。卷四《樊英》篇末,醉茶子曰:
尝见某仆妇,与其夫伉俪颇笃。夫死家贫,瘗诸荒冢。越数载,自买新阡数亩,求其夫柩,不可辨识。或教以长绳系马鞍,缚绳腰际,曳之哭且行,有所阻,就其处掘之,果得夫柩。遂迁葬焉。噫!可谓贤矣。后晚年不贞,其主人有二童,先后私之。又某氏妇容貌娴雅,夫妇甚和。夫死不嫁,与某私,生子,伪为讨螟蛉者,以延夫嗣。之二妇者,可谓深于情而越于礼矣。一以夫骨为重,而必致之安土,但知瘗夫为义,不知贻夫耻为大不义也。其初心可取,特欲心炽,力不能遏,以至晚节不终。一以无后为负夫,不知犯淫为更负夫。然究其初心,未必真为夫嗣计。纵使真为夫嗣计,异姓螟蛉犹有乱宗之嫌,而乃辱身乞种,岂复有人理哉?特淫焰炽盛,居然生子,又不忍割爱,遂日留而养之,所谓机变之巧,无所用耻焉。
再如卷四《爱哥》篇末,醉茶子曰:
乡有翁媪,老而无子,三女皆待字。共议守贞养亲,而幼女终默默,二姊咸唾之。父母聘其幼女。后父母终,家道寒苦,其婿出赀殓殡之,众叹其幼女贤也。其二姊守贞,于亲无补,惟闭门茹苦,虽族中侄辈俱莫睹其面。后皆病癫狂。长者先死,次者病十余年方死。其平昔癫语甚丑,皆其心事。噫,矫情有何益哉!
虽然这并不足以表明作者完全肯定与支持妇女改适,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表明了个人立场:丈夫死而妇不再醮,却暗地与人苟合生子;为了尽孝而不嫁,却难忍欲望,最终疯癫致死,这些不道德行为与虚伪行为都是为人痛恨的。与此相比,樊英改嫁却依旧侍奉婆婆尽孝,同乡的小女儿嫁作他人妇,但能够为母敛柩,这样的举动反而更值得颂扬。可见作者并不盲从传统封建道德,而是表现出大胆的质疑和否定精神,难能可贵。
李庆辰已经开始接纳某些由西方社会传入的思想,在无意识中主张女性不再受封建伦理的束缚,而是遵从人的本性,发乎情,止乎礼。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刺激,作者得以突破程朱理学的枷锁,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原始儒学的道德规范上。同时,作者的思想更开放,更宽容。卷一《卞某》,“醉茶子曰:夫妇虽曰天伦,终由人合。人生得贤妇,则终身享其福;得悍妇,则终身受其殃,如附骨之疽,欲去不能也。闻西人娶妇共居三年,男女有不如意者,任其离散,迥不强合。所谓有情者为眷属,亦甚便矣。”作者看到程朱理学规定的教条的弊端,赞赏西方“三月不如意,任其离散,迥不强合”这种相对自由的婚姻,而这在无意识中流露出作者对女性的关照。
虽然作者在现实中体会到了情与理的矛盾,也看到了封建婚姻中女子被动、附庸的地位,但是作者对士人多妾而妻不妒的洒脱颇为赞赏,卷一《卞某》“醉茶子曰”中士人为自己多纳小妾的行为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妻大笑云:‘我是大咸鱼,于人何所不容?金钗十二,任君置之,吾不禁也。’洒脱无酸意,亦可风矣。”李庆辰忽视婚姻中女性的尊严,人格的独立,认为妇应该作为夫的附庸,且妇应该对这种附庸身份甘之若饴。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作者仍然不能摆脱其限制。
作者挣扎于来自西方自由的伦理思想和封建主义的伦理思想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伦理道德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和挑战,知识分子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通过分析“醉茶子曰”的思想,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庆辰的写作“大旨”。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作者是兴趣使然,编写此书。“性有偏好,口讵能缄,文不求工,狂且弗顾。”而最终旨归是关乎风教,裨益社会。“有关风教,奚避雷同?”“事或关乎报应,词不背乎圣贤也。”作者虽然有种种顾虑,但仍然迎难而上,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时代的局限导致其思想有很多模糊之处,劝世匡俗的创作初衷也使得其作品难免有道德说教的成分,但从整体来看,在李庆辰模糊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新思想的萌芽,其可贵之处又不容易忽视。
【参考文献】
[1] [清]李庆辰, 著. 金东校点. 醉茶志怪[Z]. 济南: 齐鲁书社, 2004.
[2] 崔美荣, 胡利民. 《聊斋志异》仿书发展流变[J]. 《聊斋志异》研究, 2001(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