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读—译—评—析”法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陈绍喜 发表于:2013-05-27 12:27  点击:
【关健词】析,法,评,译,欣赏,读,古诗,
传统的古诗鉴赏课,重点落在鉴赏上,学生是被动的鉴赏者。这种课,要么老师满堂灌,大讲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创作意图、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所用的艺术手法等;要么老师设置好一些思考题,学生跟着这些题目思考解答。前者的特点是课堂容量大,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却很少思考;后者的课堂设计可能很巧妙,学生也能得到充分思考,但这种思考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甚至是机械的。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的角色转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了适应新课标,本学期我校开始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古诗鉴赏模式,即“读—译—评—析”模式。

一、读——吟咏诗韵
  在古诗鉴赏课中,“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重视它。科学地安排朗读,可以使一堂课充满古韵诗情。
  1.要有时间上的保证。一堂课下来,朗读的时间应保证有十分钟左右。同时注意科学安排,一首短诗,开头应有五分钟左右的朗读,中间适当穿插朗读,最后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让优美悦耳的朗读声贯穿这堂课,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要确定好朗读的目标。一般而言,对古诗的朗读要做到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背诵诗歌。节奏和韵律只要根据字、词、句的特点便可把握,因此前两个目标开始就能完成。诗歌的情感不是一下就能把握得了的,必得鉴赏到一定时候才能感受出来,所以,这个目标应放在后面完成。背诵诗歌这个目标一般宜放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完成。
  3.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以避免因多次重复而令学生感到乏味。可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男生朗读和女生朗读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以便学生呈现各自的朗读特点,抒发不同的情感。甚至还可以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上台进行朗读表演,以渲染、活跃课堂气氛。
  二、译——还原诗境
  不少专家认为,诗歌语意凝练、意境朦胧,是不适合翻译的。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由于语感不强,对古诗句的意思的把握并非易事。因此尝试着去翻译古诗句并非坏事。当然,对古诗句的翻译不能按“信、达、雅”的文言翻译标准去做,不应去追求语意的准确,而应寻求意境的相似、情感的共鸣。可以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去做。
  1.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去翻译。翻译时力求语言形式自由灵活,文采优美。在形式自由的同时,在内容上也可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传统的诗歌翻译,往往注重句式整齐,讲究押韵,译文就象一首优美的现代诗。能这样做固然好,但若要求学生这样做,恐怕是强人所难。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过多的形式所束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不容易再现。例如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翻译,传统的翻译是:过去早已耳闻洞庭湖水,如今才登上岳阳高楼。如果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可以译为: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当我听说洞庭湖的盛景时,内心无限憧憬,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我也衰老多病,到处漂泊,却阴差阳错经过这里,当我登上岳阳楼时,激动喜悦之情早已荡然无存,内心只有百感交集。这样翻译显然是结合了写作背景,也加进了欣赏者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形式上也显得自由灵活。
  2.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可以确定不同的翻译目标。山水田园诗重在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如王维的《渭川田家》共有十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翻译时应把重点放在前八句,突出初夏农村和平安静的情景,这样才能体会到九、十两句的由衷而发、情真意切。咏史诗也写景,但翻译时不应把重点放在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上,而应突出景物的今昔对比,从而表现诗人的感慨。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虽然四句都是写景,翻译时却不能重点描绘景物,可以这样翻译:朱雀桥边,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下;当年王导、谢安等贵族,已成陈迹,连燕子也找不到他们的华堂,只能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了。对后面两句的重点翻译,有助于突出昔盛今衰、人事变迁的感慨。
  3.如果诗篇较长,不必翻译全文,可有选择的翻译。比如教学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一诗,可以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鹿门山的夜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发现有学生这样翻译:天色渐渐昏暗,山中寺庙传来悠扬的钟声,鹿门山上月色皎洁,把笼罩着雾气的山树照得越发朦胧,一条长满松树的小路,月影斑驳,清幽寂静,只有诗人在这里悠闲自在地漫步,从这里到那里,从山下到石门。能够这样翻译,说明该生已读出这首诗恬静优美的意境,为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翻译这个环节要花十分钟左右,五分钟翻译,五分钟交流。
  三、评——评点诗意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评点意象和语言来把握古诗大意。
  对诗歌意象的评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角度进行:
  1.结合意象评点诗歌题材,揣摩诗人情感。“柳”的意象常出现在送别诗中,“月”的意象常用出现在思乡、思亲诗中;古迹是咏史诗常见的景物,霜雪是边塞诗常见的景物;田园诗常写鸡犬桑麻,羁旅诗常有驿路客船;杜鹃的悲啼、猿猴的哀号让人更觉悲伤,失群的孤雁、双飞的燕子使人倍感孤单。熟悉了这些常见意象的传统意蕴,赏读古诗时,就可以通过评点意象来弄清诗歌题材、揣摩诗人情感。
  2.寻找多个意象的契合点,评点诗歌的意境。有些诗歌,会出现一连串意象。这些意象粗看起来似乎不大一致、不太和谐,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准确解读诗意、把握诗人情感。比如杜甫《登高》一诗,前二联就出现了“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八个意象。根据经验解读,“猿啸”和“落木”是悲凉之景,“清渚”和“白沙”是明丽之景,“急风”和“飞鸟”给人以动荡之感,“高天”和“长江”给人以壮阔之感,把这些意象放在一起似乎不大和谐。但如果能深入评点,就能解释清楚。“猿啸”和“落木”、“急风”和“飞鸟”给人的悲凉动荡之感正是诗人老病孤独、漂泊流离的真实感受;“清渚”和“白沙”都是秋江特点,和其他意象共同勾画出空阔无边、悲壮苍凉的秋景图;“高天”和“长江”给人的壮阔之感与诗人的感时伤世情怀相照应,更加突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如此一评点,不但能释疑解难,还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对诗歌语言的评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语言风格。主要是结合诗人一贯的语言风格进行评点。诗歌的语言风格较难理解和把握,大多数学生只是把一些语言风格的术语死记硬背起来。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既说出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又举出例子来说明,无疑能训练学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能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从鲁迅出发作今日国学热之反思
  • 下一篇:没有了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