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英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欧美现代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他以《荒原》、《四个四重奏》为代表的一系列诗篇开创了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的一代诗风,并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批评家,艾略特发表了许多有关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的著述,如关于文学方面的《艾略特论文选集》、《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论诗和诗人》等。在诗学理论方面,艾略特的“传统观”、“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的艺术视角”、“对其他诗人的评论与鉴赏”等理论主张都成为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对新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特别是新时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对这些艾略特诗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一、艾略特诗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首先,在中国自从20世纪30年代艾略特的诗歌与诗学被传入以来,已经经历了80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和研究阶段,其中研究者对艾略特的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波折和转变。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艾略特诗学研究。艾略特在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之时,正是我国刚经历了“五四”文化转型时期,中国新文学刚获得发展。艾略特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诗人穆旦、辛笛、袁可嘉等又成为艾略特的追随者。他们在学习借鉴艾略特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对他的诗学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比如叶公超、赵萝蕤等人就开启了中国艾略诗学特研究之风。
2.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的艾略特诗学研究。由于受到国内极左思想的影响,学界把艾略特定性为资产阶级诗人,使得艾略特的诗学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和真空状态,只有台湾的几位学者写了几篇关于艾略特的诗学理论方面的论文。
3.新时期的艾略特诗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我国不少学者重新大力研究艾略特的诗歌和诗学理论,他们在艾略特诗学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发表学术论文就超过了100篇;博士学位论文或者专著3部;硕士学位论文5篇以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两次以上[1]237-250。这个时期的艾略特诗学研究的专著主要体现在蒋洪新、刘燕、董洪川等几位年轻的学者身上。
其次,在西方当1915年艾略特发表第一首诗歌之后,关于他的研究便成为了一门显学即“艾学”。其中20世纪上半叶侧重艾略特的诗歌文本研究,下半叶则侧重于艾略特的诗学和文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尽管随着艾略特的去世使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日渐减弱,但是理论界对艾略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批评家们开始突破艾略特的文本研究方法,而转向从个人经验与诗歌诗学的关系去研究艾略特,并在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从哲学、政治学、阐释学、现象学、比较诗学等多维视角重新评估艾略特的地位和作用。不管这些学者和批评家肯定或者否定艾略特,都体现了艾略特成为了西方当代批评的焦点人物。
二、艾略特诗学研究的几本力作
新世纪以来的艾略特诗学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蒋洪新、刘燕、董洪川等几位年轻的学者。他们都是在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时对艾略特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两位学者的论文已经正式出版,下面做重点的介绍和分析:
1.蒋洪新《英诗的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判研究》[2]。作者是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他在参考与借鉴了国内外对艾略特和庞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对艾略特和庞德的学术渊源、文化背景、诗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从而为艾略特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作者对艾略特的思想和文化批评研究比较详细深入,目前他已经是艾略特研究方面的权威和专家。
2.刘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1]。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艾略特诗学理论的专著,作者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其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艾略特,其诗学思想形成的智力背景和批评风格;第二章阐明了艾略特本体论诗学的具体内容;第三章介绍了艾略特的文化社会批评;第四章则论述了艾略特对中国诗学的影响关系。在结语中作者还联系我们时代的文学问题来分析评价艾略特诗学的时代意义,并在附录中列出了“T.S.艾略特在中国”研究论文索引,具有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价值。刘燕的艾略特诗学研究,既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矛盾性,又详细考察它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学的深刻影响。还针对现代文学中的二元分裂现象和现代文明中的文化危机困境,作者提出了“辩证诗学”进行阐释,颇具有现实的价值和启发意义。“可以填补我国‘艾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3.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3]。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该论文以西方现代派大师T.S.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影响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艾略特在中国的接受放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进行全面考察,对“艾略特在中国”这一课题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T.S.艾略特:开启英美现代派诗风的大师;二是T.S.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三是T.S.艾略特研究在中国;四是“荒原”意识:T.S.艾略特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作者对“艾略特在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注重材料的归纳和概括,用“文本”说话,系统全面理清了“艾略特在中国”的基本情况,深入探讨了艾略特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新诗的作用和意义。另外,作者还阐明了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探讨异质文化交流的规律,从研究范围、视角与方法等方面对T.S.艾略特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研究艾略特诗学理论的硕士论文,主要有:葛建立的《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河北大学,2009,5),汪沛《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论之比较》(西北大学,2003),赵莎的《T.S.艾略特与中国新诗》(华东师范大学,2001),卢云的《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2003)等。另外,1995年10月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T.S.艾略特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艾略特研究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数十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艾略特的诗歌、戏剧和文论的创作及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但此后召开的艾略特研讨会并不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