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小市民阶层命运、思想和心理的把握,他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将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再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借以表明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对国民性等问题的思考。老舍成功塑造了一批既有丰富性又有深刻性的市民形象,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这里有贫民、知识分子、商贩、家庭妇女、底层体力劳动者等几十类。本文将主要研究其中的知识分子一类,并分析老舍的文化心态。
一、经历蜕变的知识分子
在老舍笔下,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他们原本落后、保守、犹疑,但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却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蜕变。老舍并不回避人物的落后、愚弱,但同时也写了人民的觉醒。
《四世同堂》里的钱默吟出场被塑造成一个落后书生,与世独立,但这恰恰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独有的沉稳与清高,他的言谈举止可见其谦厚、正直。老人在抗战爆发后所表现出的言行更让人震撼、钦佩于他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奋起反抗了,与先前判若两人,满腔热情只为国家,他用无畏与坦荡诠释了爱国精神,虽深陷囹圄却不失节,通过保持民族气节来为国事尽力。出狱后,他动员年轻人奔赴前线;对画家进行抗日宣传……这些事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是他知道“干点比不干强……干一点是一点”。钱老人的爱国主义行动及其民族意识是老舍着笔的重点,也是作者本意所在,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刻画,“从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中,揭示他们对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丑类的反抗情绪,表现他们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民族气节。”①钱老人代表了经历转变的知识分子,显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展现了国难面前,中国旧知识分子是如何抛弃从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落后思想,甩掉精神负担,走上反抗道路这一过程的。
有文章曾指出:“社会是复杂的,人的思想、心理、性格也是复杂的,因而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也不应当是简单化的。”②《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就是典型。他有报国之志却缺少胆识,做事犹豫不决,过分地追求“和”的思想:为了维持小家的和平安宁,甘愿去英国使馆工作;为了维护邻里和平,狠不下心将冠晓荷轰出家门。这是因为我们固有文化里“和”的思想太浓重,它使人很容易遭受欺凌,甚至灭亡。这种“和”文化过犹不及,老舍清醒地认识到“和”意识一旦过分,就会成为人民和社会的桎梏,要摆脱它就要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蜕变。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生活,国家几近灭亡后瑞宣变了,他主动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支持弟弟去前线……他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爱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
看到瑞宣,人们会联想到巴金《家》中的觉新。他们有许多相同点:都是长孙,却只能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苦苦煎熬,胸中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只能无奈地叹息流泪。显然,瑞宣的苦闷比觉新要深,它包含丰富的时代内容。瑞宣为人处事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绝不认可“作揖主义”。经历了惶惑、偷生,忍受了亡国之痛,他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够使民族获得新生,并渴望自己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他是一类有着“长房长孙”身份而思想上又有深度的知识分子。
老舍“深刻地发掘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抗日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③。他将这类知识分子置于前后迥然的差异中,意在肯定他们在经历了亡国屈辱后产生的抗争意识、自新观念,这也是作者自己认为的面对亡国之境应有的一种理想心态。
这类知识分子成长于抗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战争促使他们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在战火中实现自身的转变。他们经历的是战争,感受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投入社会,勇敢反抗。
二、中西交融中的“怪胎”
战争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结束,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反思却一直存在着:为什么会被侵略?怎样才能强大起来?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使“新旧冲突在产生一定程度的幽默意味的同时,更多地产生的是低徊叹惋与深沉的反思”④。碰撞造就了各样的知识分子,这之中就有“邯郸学步”的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留学归来只学得了文明的表层甚至还有糟粕,原有文化又在新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之下面临崩溃,老舍对此现象忧心忡忡,对他们给予了无情地揭露与否定,对这种现象清醒的认识显示了作者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理性态度以及对文化选择性吸收的重要性和改造的艰巨性的认识。这群知识分子是一群以文志强为代表的“洋博士”。
文博士回国后改变了的只是爱国精神消磨了不少,没变的是知识水平。他怨天尤人,“毛病在中国,文博士没错儿”。为了锦绣前程,他全身心投入到钻营活动,竟荒唐地总结出“人不可以成个书呆子,有学问而乖僻,还不如没有多少学问而通达人情世故”。他的身上凝聚了旧中国的糟粕:自欺欺人、自视甚高、爱慕虚荣、虚伪自私、妥协忍耐……他无原则地崇尚“美国精神”,完全失去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从他的言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美国精神异化的灵魂。老舍鄙视这类毫无骨气且极度崇洋的人,但他又不是全盘指责其个人,而是理性地分析了原因。文博士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不知羞耻的,是社会加速了他的堕落。“文博士是卑劣之徒,到处钻营,不择手段,出卖灵魂,然而那渍染他驱使他这样做的‘腐臭’社会更卑污,作家借文博士的发迹史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⑤
文博士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西方糟粕文化的混合体。他不只是个例,他身上集中了一批留学生的劣性,《牺牲》中的毛博士与他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作者由他们可笑的崇洋行为透视到深层:他们将由以西方糟粕文化为荣的心态逐渐变为奴性心理,一切唯西方是从,无立场。老舍塑造了这批留学生形象,表达了对这种奴性意识的忧思、对物质主义者世界观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中西交融的意义与内涵的理解:中西交融是为了产生更加优秀的文化,而这一点引起了人们关于中国文化的合理定位以及如何对西方文化正确选择的思考。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