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研究者已经没有从容心境来感受这一点。对于它的批评解读已经处于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无论是对它所具有启蒙意义还是阶级革命意义的阐发,无论评论者无意或是自觉,都内在地包含着建构现代国家权力形
只是研究者已经没有从容心境来感受这一点。对于它的批评解读已经处于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无论是对它所具有启蒙意义还是阶级革命意义的阐发,无论评论者无意或是自觉,都内在地包含着建构现代国家权力形态的要求。现代民族国家要求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直接面对最广大的群众进行社会动员并从中汲取资源,因而士绅这一中间阶层及其主导的非正式社会权力就成为其批判和打倒的对象。既往对于《离婚》中的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解读,以不同话语表达着这一内在要求。
在政治革命话语体系中解读这一短篇小说,故事被阐释为一起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的政治事件。研究者认定爱姑是一个富有反 抗精神然而又有局限性、不彻底性的劳动女性形象,小说的主题即在于由此指出农民以个人力量反抗封建压迫的不可能性。然而,这样的认定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距离。贴近小说来分析,爱姑既不具备反抗压迫的自觉意识,也不具备反抗的主动精神。构成爱姑支撑因素的,一是她个人的家庭背景具有一定的实力;第二,她本人性格中有一份蛮野;第三,她在婆家受到了不平对待,从而要“赌气”;第四,不可忽视的是,她一直坚信“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以上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得她特别倔强和顽强。然而,在她身上其实找不到挑战封建压迫的主观意识。只要她相信所谓“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她可以在这个秩序中求得公正,那么她就不会走上自觉反抗的道路。而事实上,她是相信的,让娘家人为自己出气,向士绅申诉以求得公正,她依然是在既有社会格局中进行抗争。她并非先行抗争,然后突然妥协。她的胆怯表现突然,却并非偶然。因为爱姑富于“反抗”精神的表现,其实是以承认士绅权威、信服士绅权威为基础的。正因为她坚信“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所以两三年来她一直在寻求士绅的调解;而只要她一直在这个权力格局中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她早晚会接受士绅裁决的结果,只是如何接受士绅调解、最终接受什么样的调解结果不同而已。爱姑的倔强性格使得调解过程拖延了两三年,但是并没有对士绅权威构成根本挑战。相反,通过她的最终服从,稳固并加强了乡土社会中的绅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鲁迅小说思想革命意义的发掘中,研究者则认为这是一起反映了农民阶级尤其是劳动妇女的不觉悟状况的事件,进而发掘出爱姑身上其实还内含着“奴性”,小说由此表现了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然而,结合以上分析,正是爱姑对于士绅的信服、正是她的“不觉悟”成为了她“反抗”精神的基础,她的“奴性”成为了她挑战封建统治的凭依。这样的批评话语将小说人物置于悖论之中。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地位对立,但是处于共同的社会空间中。如果对于他们共处的社会空间本身缺乏充分认识,那么所谓被压迫者个人的不觉悟抑或是时代的局限性,更近乎于一种宣判而不是人物分析,更多是研究者自身理念的展开,却与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距离。
关于爱姑婚姻纠纷的调解,可以是一起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的政治事件,或者是一起表现农民需要启蒙的思想事件,但是这首先是、或者至少也是一起当时当地发生的社会事件。小说围绕爱姑的婚姻纠纷调解事件,由于倔强的爱姑不断挑战士绅权威,促使绅权得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从而揭示了绅权的基础、特征和运作过程,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一个侧面。这乃是在中国延续千余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形态,作家在这一短篇小说中将之生动地展现出来,就此已足以体现它的价值。从中可以进而解读出政治解放、思想启蒙的意义,但也应该以小说所叙述的社会事件本身、所呈现的社会内容为基础。无论可以从中阐发出什么观念,首先应该对小说事件本身做出准确概括,对参与事件的人物关系、各自的角色和地位有准确把握,对于事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有基本清楚的认识,否则深刻的阐发却可能包含着疑问与含混。
在慰老爷、七大人之外,鲁迅小说还塑造了诸多这样的士绅人物形象。然而既有研究话语多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这些人物,而忽略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在人物的阶级地位、阶级特征之外,借鉴社会史研究视野,辨识这些“地主阶级”人物当时的社会身份、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其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充分地阐释鲁迅小说的丰富意蕴。进而言之,鲁迅小说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士绅阶层在近现代社会剧变中分化、蜕变的复杂历程,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谱系;从传统社会的“士绅”人物到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转换乃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视野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人物谱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注释:
①④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4,64~65页。
②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61页。
③④⑩⑩林非:《论<离婚>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意义》,收严家炎、唐沅、丁尔纲编《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⑤参见费孝通:《乡土重建》,收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5~284页。
⑥⑦⑨⑩渠桂萍;《华北乡村民众视野里的社会分层及其变动(1901~1949)/,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0,242,141,80~81页。
⑧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⑩⑾⒁⒂⒃⒄⒆鲁迅:《离婚》,《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151,153,153,154~155,155~156,157页。
(2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5页。(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